藝術與設計系於11月和12月期間成功舉辦五場高水平的藝術與學術系列講座,吸引了眾多師生熱情參與。本次講座邀請來自國內知名藝術院校及業界的專家學者,包括廣州美術學院的蔡濤教授、山東大學的李清泉教授、策展人張小濤先生、中國美術學院的林海鐘教授以及中央美術學院的朝戈教授。他們通過深刻的學術分享和精湛的視覺展示,為參與者帶來啟發性的交流與討論。

深入探索戲畫與田野調

11月6日,廣州美術學院的蔡濤教授以“大世界小劇場 —— 丁衍庸的晚年‘戲畫’”為題,深入剖析丁衍庸晚年的藝術創作。講座中,蔡教授基於其在粵西地區對“鬼仔戲”的田野調查,探討丁衍庸“戲畫”創作的靈感來源及其神鬼題材的藝術表現,展現了丁氏作品的現代性與創造力。

解析壁畫墓葬的隱秘語

11月20日,山東大學的李清泉教授帶來主題為“一堂壁畫與一張空床 —— 叩問壺關上好牢1號墓的話語邏輯”的講座。他以壺關上好牢村宋金時期壁畫墓為例,通過建築形式、壁畫內容及題詩文字等多方面的解析,揭示其中隱藏的文化語言與歷史意涵。李教授細緻入微的分析吸引了眾多參與者,現場座無虛席。

數字藝術的歷史對

策展人張小濤老師於11月29日帶來題為“神遊 —— 歷史時空中的數字藝術”的精彩講座,內容圍繞其在湖南博物院舉辦的同名展覽。張老師講述了如何結合湖南的歷史文化背景與國寶文物,通過數位藝術進行創意轉譯的實踐過程。他的分享為在座師生提供了一個學術性與在地性兼具的科技藝術創作範例,啟迪了未來的創作方向。

宋代繪畫的氣息與哲

12月2日,中國美術學院的林海鐘教授以“氣合有形 —— 宋畫的氣息”為題,深入探討兩宋時期繪畫中的“空”、“氣”與“氣勢”等核心觀念。林教授通過對李成、范寬、郭熙,以及馬遠、牧溪等代表性畫家的作品分析,總結了宋代繪畫對現代創作的啟示,為與會者帶來深刻的藝術感悟。

文明與精神的藝術碰

12月3日,中央美術學院的朝戈教授以“偉大的造型與精神世界”為題,通過其豐富的創作經驗與視覺展示,探討不同文明中的造型藝術及其歷史貢獻。講座結尾,藝術與設計系主任李軍教授與朝戈教授進行了一場深刻的對談,兩位名家的思想交鋒為現場師生帶來了豐富的學術啟發。

藝術與設計系通過本年度的學術講座系列,不僅促進了師生與學界前沿的交流,也激發了對藝術創作的更多思考與探索。這些精彩的講座將成為學術與藝術融合的範例,為未來的學術活動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