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壽桐
ZHU, Shoutong

中國歷史文化中心主任
Director of Centre for Chinese History and Culture

Zhu S.T.: IGMA ( International Guo Moruo Academy ) Outstanding Research Award, won in the First World Congress of the International Guo MoruoAcademy ,  August 26-28, 2009.Washington D.C., USA .

專著

  • 酒神的靈光——文學情緒論 延邊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
  • 情緒:創造社的詩學宇宙 上海文藝出版社1991年版
  • 中國現代小說史(第2卷)(與鄒恬合著),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
  • 中國新文學的現代化 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
  • 寬容的魔床——《十九世紀文學主流》導引 江蘇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 殉情的羅曼司——創造社的文學傾向 百花文藝出版社1993年版
  • 新月派的紳士風情 江蘇文藝出版社1995年版
  • 中國現代主義文學史 (上、下卷) (朱壽桐 主編)- 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 創造社作家研究(朱壽桐、武繼平主編) 日本中國書店 1999年1月版
  • 中國現代文學範疇論 華文出版社2001年版
  • 《呐喊》導讀 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 朱壽桐論戲劇 江西高校出版社2002年版
  • 中國現代浪漫主義文學史論 (朱壽桐等著) 文化藝術出版社2002年版
  • 新月派的紳士風情 臺灣翰林文教基金會 2003年繁體字版
  • 文學與人生 臺灣揚智出版社 2003年繁體字版
  • 中國現代社團文學史論 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年版
  • 孤絕的旗幟——論魯迅傳統及其資源意義 文化藝術出版社 2005年版
  • 上海文學通史(現代卷)(王文英、朱壽桐、孟金蓉著)- 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5年版
  • 文學與人生十五講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 民生新聞概論 (朱壽桐主編)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2006年版

編著

  • 鄒恬中國現代文學論集(朱壽桐編並撰“後記”)- 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 張資平自傳(朱壽桐編並撰“後記”) 江蘇文藝出版社1998年版
  • 丁芒文集 (1-7卷) (朱壽桐主編) 江蘇文藝出版社2004年版
  • 人文社會科學十萬個為什麼 • 文學藝術分冊 (朱壽桐主編)- 南京大學出版社 2002年版
  • 高等語文 (執行主編)- 江蘇教育出版社 2003年版
  • 四海南音話文學 (朱壽桐 宋劍華編) 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年版
  • 參加寫作的專著
  • 中國現代文學社團流派(賈植芳主編,朱壽桐參加執筆)- 江蘇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 新時期戲劇述論(田本相主編,朱壽桐參加執筆)- 文化藝術出版社1996年版
  • 中國近百年文學理論批評史(黃曼君主編,朱壽桐參加執筆)- 湖北教育出1998年版
  • 20世紀中國文學史(孔凡今主編,朱壽桐參加執筆)- 山東文藝出版社1998年版
  • 當代中國文藝理論史(包忠文主編,朱壽桐參加執筆)- 江蘇教育出版社 1998年版

論文

1983年

  • 從魯迅小說中的少兒看其幼者本位思想 蘇州大學學報 第1期 – 收入《1983年兒童文學研究年鑒》,浙江少兒出版社1985年版。

1985年

  • 關於主觀現實主義的思索(童彤) 南京大學學報研究生專刊 (1)
  • 田漢劇作中的唯美主義傾向 文學評論 第4期

1987年

  • “象徵印象主義”就是表現主義 魯迅研究動態 第4期
  • 文學研究視角一探 蘇州大學學報 第4期

1988年

  • 論創造社的方向轉換 南京大學學報 第2期
  • 商品經濟與文學的命運(與董健合作) 南京大學學報 第4期
  • 愈益醜陋的“蠻”刺激 – ——談《紅高粱》等探索影片的追求 電影藝術 第7期
  • 關於電影與文學的思索 劇影月報 第11期
  • 試談文學中的“黃色素” 南京大學學報(優秀論文集) 1988年卷

1989年

  • 略論魯迅小說的審美價值體系 魯迅研究動態 第3期
  • 脫了軌道的星球——張資平 文學評論 第4期

1990年

  • 評創造社研究的浪漫主義體系 揚州師院學報 第1期
  • 論創造社對東西方文化的選擇 南京大學學報 第2期
  • 論中國現代小說觀念的初態 江海學刊 第3期
  • 試論魯迅與契訶夫小說的反語技巧(與姚公濤合作) 魯迅研究月刊 第10期

1991年

  • 本乎歷史的“優選法”——評周申明、楊振喜的《孫犁評傳》 《文論月刊》 第1期
  • 比較文學世界新拓的疆域——評《中國文學在法國》 文學評論 第3期
  • “思想大於形象”辯 文論月刊 第4期
  • 外國文學思潮與“五四”現實主義的寬泛化 江蘇社會科學 第5期

1992年

  • 魯迅的現代性感知和文學選擇(與包中文合作), 江海學刊 第1期
  • 多元效應:希區柯克影片的啟示 電影藝術 第1期

1993年

  • 紳士氣度與新月派的形成 江蘇社會科學 第4期
  • 創造社對浪漫主義:挑剔的選擇 南京大學學報 第2期
  • 創造社對浪漫主義:挑剔的選擇 南京大學學報 第2期
  • 創造社對浪漫主義:挑剔的選擇 南京大學學報 第2期

1994年

  • 以“感美感戀”心態走出名士傳統 ——新月派散文的紳士文化特徵考察 文學評論 第1期
  • 穩健中的拓展與創新 ——江蘇地區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成果檢視 江海學刊 第3期
  • 中國後現代主義理論倡導者的價值及其迷失 文學世界 第4期
  • 新月派紳士風情的文化承傳 中華人文 第1輯

1995年

  • 有膽有識的史論 ——關於《當代中國文學思潮四十年》的通信 阜陽師範學院學報 第1期
  • 中國現代小說研究的歷史、現狀與走勢 韓國 中國小說研究會報 第23號

1996年

  • 論我國新文學中的現代主義 文學評論 1996年第2期
  • 中國現代主義文學的原初狀態(韓文) (韓國)現代中國研究 1996年第3期
  • 戲劇的回歸――’96中國戲劇交流會劇目展評 藝術百家 1996年第4期
  • 深切痛創的虛假癒合 時代文學 1996年第6期
  • 香港現代主義文學簡論 學術月刊 1996年第10期

1997年

  • 論中國新文學的現代性品格 學術月刊 1997年第3期
  • 論中國新文學的現代性品格 新華文摘 1997年第6期
  • 比較文學向何處去 中國比較文學 1997年第3期
  • 90年代初期話劇文學的反思(署名:董健、朱壽桐) 藝術百家 1997年第3期
  • 論新文學史觀的發展之路 南京大學學報 1997年第3期
  • 論文學史熱中的現代文學史觀 南京社會科學 1997年第8期
  • 香港大眾文學家的回歸心態 江蘇社會科學 香港研究專輯
  • 略論金庸創作心態的通俗性 (署名:鄭舍農 ) 江蘇社會科學 香港研究專輯

1998年

  • 論中國現代小說史研究的現行格局與發展前景 江海學刊 1998年第1期
  • 論新文學史觀的左向原生態 江蘇社會科學 1998年第1期
  • 以其自傳方法為其立傳 中國圖書評論 1998年第2期
  • 論田漢的波希米亞式戲劇風格 文學評論 1998年第3期
  • 論五四象徵主義文學思潮 南京大學學報 1998年第3期
  • 漫話學者散文 (署名:朱壽桐、楊晨曦) 書與人 1998年第3期
  • 假性的散文熱 廣州文藝 1998年第4期
  • 健全學術評價體系,培養高層次人才 江蘇高教 1998年第4期
  • 重評五四時代保守主義文化思潮 粵海風 1998年7-8期
  • 小說魂兮歸來 青春 1998年第8期
  • 論鄒恬的中國現代文學研究 南京大學中文學報 1998年輯 收入《鄒恬論中國現代文學》,江蘇教育出版社 1998年版
  • 魯迅與中國現代英哲文化 收入《浩氣千秋民族魂――紀念魯迅先生逝世60周年論文集》,百家出版社
  • 進一步,退兩步――從“崛起詩”看中國新詩的前途 收入《現代漢詩:反思與求索》,作家出版社 1998年版

1999年

  • Barren and Meager Narration—On the Return Literature such as “Saving the Degraded Kingdom” and “On the Homeward Voyage” 收入“Hong Kong, One Year after Transition”, OGCF, Vienna 1999
  • 魯迅英哲文化地位的再認定 收入《世紀之交論魯迅》,江蘇教育出版社 1999年版
  • 《風流天子隋煬帝》序言 收入江秉鈞《風流天子隋煬帝》,中國文聯出版公司 1999年版
  • 新鄉土文學與葉文玲創作的歷史定位 收入《葉文玲論集》,杭州大學出版社 1999年版
  • 厚重的自由 博覽群書 1999年第12期

2000年

  • 呐喊之聲的背後 收入《呐喊》,江蘇古籍出版社 2000年版
  • 夕拾朝花的胸臆 收入《朝花夕拾》,江蘇古籍出版社 2000年版
  • 意義的濫用 《評論》 2000年第1輯
  • 略論梁鳳儀的《歸航》系列(署名 朱壽桐、孟金蓉) 世界華文文學論壇 2000 年第1期
  • 19與20世紀中國文學思潮比較論 南京大學學報 2000年第2期
  • 19與20世紀中國文學思潮比較論 新華文摘 2000年第8期
  • 隱性影響與顯性契合 江海學刊 2000年第2期
  • 荒歉與貧乏的敍事 中國文學研究 2000年第3期
  • 《北京法源寺》三人談 (與汪應果、王彬彬合署) 書與人 2000年第3期
  • 論聞一多的紳士風度 鎮江師專學報 2000年第3期
  • 日本博多灣風物與郭沫若研究的幾個問題 新文學史料 2000年第3期
  • 論中國新文學的負性背景及其影響 中國社會科學 2000年第4期
  •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學術規範與學風建設 福建論壇 2000年第4期
  • 論世紀末的中國現當代小說研究 韓國《中國小說論叢》第12輯,2000年8月

2001年

  • 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在世紀的交匯點上 江海學刊 2001年第1期
  • 論中國現代詩歌對古典意象的繼承與改造 福建論壇 2001年第1期
  • 郭沫若文學研究五十年 徐州師範大學學報 2001年第1期
  • 李金髮對中國現代主義詩歌的貢獻 新文學史料 2001年第2期
  • 論作為文學社團的中國左翼作家聯盟 南京大學學報 2001年第2期
  • 《紅樓夢》懺悔主旨論 海南師院學報 2001年第2期
  • 世紀末小說批評的活祭現象 文藝爭鳴 2001年第3期
  • 論詩人丁芒的文學貢獻 鎮江師專學報 2001年第3期
  • 《呐喊》在魯迅文學中的地位 南京社會科學 2001年第4期
  • 批判樣板戲,並不僅僅因為政治 粵海風 2001年第4期
  • 論魯迅的“消極” 學術研究 2001年第5期
  • 中國現代浪漫主義思潮的潛隱性 河北學刊 2001年第4期
  • 自說自話――中國文學的世紀性勝利 南方文壇 2001年第5期
  • 《呐喊》:敍事的變焦 魯迅研究月刊 2001年第6期
  • 懺悔的隨想 讀書 2001年第9期
  • 魯迅筆下“不爭”者的層次分析 江漢論壇 2001年第9期
  • 魯迅精神資源的確認 學術研究 2001年第9期

2002年

  • 論中國新文學的負性背景及其影響 (英文) 《中國社會科學》(英文版) 2002年春季號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Spring 2002.
  • 論中國現代文學的偉大傳統 新華文摘2002年第5期 (原載《中國社會科學》2002年第2期)
  • 沈從文劇體作品論 南京大學學報2002年第2期
  • 批判視野中的中國電視娛樂節目 (與景志剛合作) 中國電視 2002年第10期
  • 論田本相的中國現代文學研究 (與丁亞芳合作) 文藝爭鳴 2002年第2期
  • 菩提本無“書”――評《青色菩提》 (與鐘林巧合作) 博覽群書2002年第1期
  • 論世紀末的中國現當代小說研究 東南學術 2002年第4期
  • 告別戲劇世紀 文藝報 2002年4月18日
  • 黃維梁散文:寫出心靈的健康與壯碩 余光中暨香港沙田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2年版
  • 黃維梁散文:寫出心靈的健康與壯碩 余光中暨香港沙田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江蘇行政學院學報 2002年第3期
  • 黃維梁散文:寫出心靈的健康與壯碩 余光中暨香港沙田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香港《香江文壇》4月號
  • 論聞一多的紳士風度 論聞一多的紳士風度
  • 在與精英文學的比照中――再論金庸小說的通俗品性 ’2000北京金庸小說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2年版
  • 《京派文學與現代文化》序 京派文學與現代文化(周仁政著) 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2003年

  • 歐文•白璧德在中國現代文化建構中的宿命角色 外國文學評論 2003年第2期
  • 論中國新文學對古代文學精神資源開發的不可能性 江漢論壇 2003年第2期
  • 文學的文化研究與文化的文學研究 社會科學戰線 2003年第3期
  • 談金庸研究的學術建構 嘉興學院學報 2003年第2期
  • 談金庸研究的學術建構 現當代文學文摘卡 2003年第2期
  • 中國現代作家對哈佛的發現 中國比較文學 2003年第2期
  • 中國現代浪漫主義作家的自戀情態 鹽城師院學報 2003年第2期
  • 方法論的引領:世紀之交的中國人文學術 河北學刊 2003年第3期
  • 論中國現代浪漫主義作家的平民化姿態 天津社會科學2003年第3期
  • 文學社團運作與中國新文學的文派制衡格局 深圳大學學報2003年第6期
  • 文學社團運作與中國新文學的文派制衡格局 新華文摘2003年第5期
  • 上海:遜位了的都市文學中心 與劉永麗合作 湖北大學學報2003年第4期
  • 在中國現代文化的“造山運動”中 ——簡論郭沫若的學術與他的時代 東南學術 2003年第4期
  • 犁青早期“詩興”的揭示與評估 世界華文文學論壇 2003年第3期
  • 論犁青早期詩作中的詩性表現 華文文學 2003年第4期
  • 西方批評話語與中國現代文學 文學評論 2003年第6期
  • Research Methods and Chinese Humanities at the Turn of the Century CtiticalZone 1,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2004
  • Oltre L’Europa: Brandes in Cina Studi Nordici, X 2003, Istituti Editoriali EPoligrafici Internazionali, Italy.

2004年

  • 論中國現代文學研究中的社團研究 湖南社會科學 2004年第1期
  • 另起新概念:試說“漢語文學” 東南學術 2002年第2期
  • 制約當代中國人文學術發展的兩大問題 河北學刊 2004年第3期
  • 新潮社與中國現代文學社團的雛形 東南大學學報 2004年第4期
  • 論作為中國現代文學中心的上海 學術月刊 2004年第6期
  • 依舊靈異的新月詩神——朱序 《新月的詩神》(高國藩著) 臺灣商務印書館2004年2月版。
  • 王蒙《堅硬的稀粥》 收入楊松年等編《離心的辯證——世華小說評析》 臺灣唐山出版社 2004年5月版
  • 王朔《玩主》 收入楊松年等編《離心的辯證——世華小說評析》 臺灣唐山出版社 2004年5月版
  • Georg Brandes og Kina 20p.s In Georg Brandes og Europa, MuseumTusculanums Forlag, 2004, Demark.

2005年

  • 解構文學史的學術霸權 ——文學史寫作的多樣性 文藝爭鳴 2005年第2期
  • 體式錯落的現代藝術風範 ——曹禺戲劇藝術個性的另一種解讀 天津社會科學 2005年第2期
  • 現代人文主義的人生禮教讀本 ——論吳宓的《文學與人生》 廣東社會科學 2005年第2期
  • 心態、姿態與情態 ——略論中國現代浪漫主義文學的基本形態與發展狀態 文學評論 2005年第3期
  • 心態、姿態與情態 ——略論中國現代浪漫主義文學的基本形態與發展狀態 新華文摘 2005年第15期
  • 論中國現代文學社團的研究方法 文藝理論研究 2005年第3期
  • 論走向終結的當代戲劇 文藝爭鳴 2005年第3期
  • 論中國現代文學的第二次浪潮 河北學刊 2005年第3期
  • 論郭沫若的詩性與詩興, 湖南社會科學 2005年第3期
  • 從學理的層面歷史地言說和評價魯迅 (朱壽桐 陳南先) 魯迅研究月刊2005年第4期
  • 值得關注的學術開拓——談《新詩話語研究》 江漢大學學報 2005年第6期
  • 《新青年》文學與新文學傳統 文藝報 2005年6月2日評論版
  • 試論魯迅赴廣州的深層心理動因 汕頭大學學報 2005年第2期
  • 《學燈》與“新文藝”建設 新文學史料 2005年第3期
  • 文學社團與中國現代文學的歷史沖積效應 福建論壇 2005年第7期
  • 現代文學社團與傳統文人會社比較論 深圳大學學報 2005年第4期
  • 作為魯迅“思想故鄉”的《新青年》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5年第5期
  • 作為魯迅“思想故鄉”的《新青年》 新華文摘 2006年第2期 論點
  • 論電視民生新聞理論的可能性 中國電視 2005年第12期
  • Chinese Reactions to Babbitt: Admiration, Encumbrance, Vilification Humanitas(USA) Vol. XVII
  • 《現代漢語的詩性空間》序 《現代漢語的詩性空間——新詩話語研究》(張桃洲著),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 《胡適新詩理論批評》序 《胡適新詩理論批評》(鐘軍紅著),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版

2006年

  • 論精英文學與通俗文學的對舉關係 文藝理論與批評 2006年第1期
  • 中國新人文主義文人群體的確認 福建論壇 2006年第1期
  • 試論學術評價的學術性 學術研究 2006年第2期
  • 試論學術評價的學術性 新華文摘 2006年第9期
  • 論中國新文學界對勃蘭兌斯的接受 廣東社會科學 2006年第3期
  • 魯迅與中國現代文學批評本體的建構 魯迅研究月刊 2006年第4期
  • 通向博爾赫斯式的第二文本——論世紀末小說的文體操作 文學評論2006年第3期
  • 魯迅與《新青年》文學傳統的創立 暨南學報 2006年第2期
  • 學術評價與學術倡導 中國高等教育 2006年第8期
  • 論中國現代文學的批評本體形態 文藝研究 2006年第9期
  • 中國新文學中的邏輯範疇不對稱現象引論 文藝爭鳴 2006年第5期
  • 遙遠的跋涉(代序) 《火與歌——中國現代文學、文人與戰爭》(張全之著) 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
  • 《女性寫作與自我認同》序言 《女性寫作與自我認同》(王豔芳著)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版

 Unit I Since 2007第一部分:2007年以後

 Books

  • 朱壽桐、劉聰著:《梁實秋畫傳》,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7。[Zhu Shoutong &. Liu Cong, (2007) Life History with Pictures of Liang Shiqiu.Guangzhou: Guangdong Education Press]
  • 溫儒敏、朱壽桐等主編:《高等語文》(乙種本),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7。[Wen Rumin &. Zhu Shoutong etc. (2007) Higher Chinese (Simple edit.). Nanjing: Jiangsu Education Press]
  • Book Contributions:
  • 朱壽桐:〈新人文主義:西方背景與中國場域的概念論辯〉,《跨文化的詩學探尋》,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頁557-564,2007。[Zhu, S.T. (2007). New Humanism: The Concept Debates in the Western Background and Chinese Field, A Cross-cultural Discussion on Poetics (pp.557-564). Guangzhou:Jinan University Press.]
  • 朱壽桐:〈解搆文學史的學術霸權〉,《2005-2006中國文學評論雙年選》,廣州:廣東省出版集團,頁498-507,2007。[Zhu, S.T. (2007). Deconstruct the Discourse Hegemony of Literary History. A Biannual Choice Papers in Chinese Literary Criticize (pp.498-507). Guangzhou: Guangdong Province Publishers Group.]
  • 朱壽桐、許燕轉:<澳門文學研究的現狀與學術建構的進路>,«澳門人文社會科學:回顧與前瞻–首屆澳門人文社會科學大會論文集»,澳門:澳門基金會,頁426-433,2007。[Zhu S.T. &. Xu Y.Z. (2007).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acau’s Literary Research and Its Road for Academic Creation. In A Collection of Papers from the 1st Convention in Macau(pp.426-433). Macau:Macau Foundation.]
  • 朱壽桐:〈都市寫作的背景意義與識名現象〉,劉永麗:《被書寫的現代:20世紀中國文學中的上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頁1-17,2008。[Zhu, S.T. (2008). The Background Meaning in Writing Cities, The Written Modernity: Shanghai in the 20th Century Chinese Literature(pp. 1-17).Beijing: Chinese Social Sciences Press.]
  • 朱壽桐著:《新人文主義的中國影跡》,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Zhu Shoutong: (2009)  The Trace of the New Humanism in China.Beijing: Chinese Social  Science Press]
  • 朱壽桐、傅天虹編:《犁青詩路探索》,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Zhu Shoutong &. Fu Tianhong, ed.  (2009)  Researching Li QingPoetry Road.Beijing : The Writers Press]
  • 朱壽桐主編:《漢語新文學通史》,廣東,人民出版社,2010。[Zhu Shoutong ed. in chief (2010), A History of New Literature in Chinese. Guangdong: People’s Press]
  • 朱壽桐主編,《澳門新移民文學與與文化散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Zhu Shoutong ed. in chief (2011), On Macau’s New Immigrant Literature and Culture. Chinese Social Science Press]
  • 朱壽桐主編:《“漢語新文學”倡言》,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
  •  楊義、朱壽桐主編:《南國人文學刊》2011年第1輯;澳門大學出版中心。
  •  朱壽桐主編:《金庸與漢語新文學》,澳門大學出版中心2011年。

Book Contributions

  • 朱壽桐:〈歌唱著避離寂寞〉,犁青:《犁青詩存》,北京:作家出版社,頁1-9,2009。[Zhu, S.T. (2009). 又,《中外詩歌研究》第2期,重慶:西南大學中國新詩研究所,頁6-10,2009。Avoid of Lonely with Singing—On Li Qing’s, The Collection of Li Qing’s Poems (pp. 1-9). Beijing: The Writers Press.] &. [Zhu, S.T. (2009). Avoid of Lonely with Singing—On Li Qing’s, Chinese and Foreign Poetics Vol.2 , pp. 6-10. Chongqing: The Instituteof Chinese New Poetry in Southwest University.]
  • 朱壽桐:〈中生代是人的群體焦慮與詩性自覺〉,《2007-2008中國文學評論雙年選》,廣州:廣東省出版集團,頁141-149,2009。[Zhu, S.T. (2009). Anxious and Poetic Conscious of the Poets in the Middle. A Biannual Choice Papers in Chinese Literary Criticize (pp.141-149). Guangzhou: Guangdong Province Publishers Group.]
  • 朱壽桐:〈序言二〉,熊焰:《現代文言文語體研究與語料論析》,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頁3-5,2009。[Zhu, S.T. (2009). “Preface II”,—On Xiong Yan’s, On the Style and Language-materials of Modern Writing in Classic Chinese (pp. 3-5). Beijing: Chinese Culture and History Press.]
  • 朱壽桐:《論中國現代文學的偉大傳統》,新華文摘雜誌社編:《新華文摘精華本(2000-2008)》,北京,人民出版社,頁75-86,2009。[Zhu S.T. (2009). On the Great Tradition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Abstract Book of Xinhua Digest (2000-2008) (pp.75-86),? Beijing. People’s Press.]
  • 朱壽桐:〈文學熱土的生機與活力——2009年澳門文學事業的觀察與思考〉,郝雨凡、吳志良主編:《澳門經濟社會發展報告(2009-2010)》,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頁 229-242,2010。[Zhu S.T. (2010). Vitality and Energy of the Literary Hotspot—Observing and Thinking of the Literary Enterprise in 2009’s Macau, Annual Report on Economy and Society of Macau (2009-2010) (pp.229-242),Beijing, Social Sciences Academic Press. ]
  •  朱壽桐:〈同樣的詩夢——《當代詩壇》與漢語新詩〉,《香港〈當代詩壇〉和她的詩人群》,傅天虹主編,中國文史出版社,頁1-16,01/12/2010。
  •  朱壽桐:〈澳門演藝事業及其文化熱土品性〉,《澳門經濟社會發展報告 (2010-2011)》,郝雨凡、吳志良(編),北京:社科會學文獻出版社,頁343-353,01/04/2011。 [Zhu, S. T. (01/04/2011). Performance in Macau and Macau’s Image of Cultural Hotspot . In Hao Yufan, Wu Zhiliang (Ed). Annual Report on Economy and Society of Macau (2010-2011)(pp. 343-353). Beijing: Social Science Academic Press. ]
  • 朱壽桐:〈國父何謂〉,《父親(第1輯)》,韓沫洋(編),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頁10-22,01/04/2011。 [Zhu, S. T. (01/04/2011). Why Guofu Called?. In Han Moyang (Ed). Father(pp. 10-22). Nanjing: Nanjing University Press.
  • 朱壽桐:〈君王的“父”字輩〉,《父親(第2輯)》,韓沫洋(編),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頁10-26,01/08/2011。
  • 朱壽桐:〈體式錯落的現代藝術風範——曹禺戲劇藝術個性的另一種解讀〉,《曹禺研究1979-2009》,鄒紅(編),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頁 388-398,01/08/2010。 [Zhu, S. T. (01/08/2010). More Explain on Cao Yu’s Dramatic Personality. In Zou Hong (Ed). Research on Cao Yu 1979-2009(pp. 388-398). Changchun: Jilin Cultural and Historic Press. ]

Papers

  • 朱壽桐:〈中生代詩人的群體焦慮與詩性自覺〉,《當代詩壇》(香港)第47-48期,頁69-75,2007。又,《南方文壇》2007年第5期。[Zhu S.T.(2007). Group Anxious and Poetic Conscious of the Poets in the Middle Generation. Contemporary Poetry, Vol. 47-48. pp.69-75.&. Southern Cultural Forum. Vol. 5. Sept. 2007, pp.24-28. ]
  • 朱壽桐:〈論文明戲在新文化運動中的歷史價值〉,《廣東社會科學》第5期,頁153-160,2007。[Zhu S.T.(2007).On Civilization Drama’s Historic Values in the New Cultural Movement. Social Sciences in Guandong. Vol. 5. pp.153-160.]
  • 朱壽桐:〈乖謬的道德本體論——辜鴻銘道德人文觀的解析〉,《長江師範學院學報》第5期,頁8-13,2007。[Zhu S.T.(2007). ParapraxisMoral Noumenon –An Analyze of Gu Hongming’s Moral Humanity’s View ofPoints.Journal of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Vol. 5, pp.8-13.]
  • 朱壽桐、王暉:〈談流行文化審美精神的流失〉,《學術研究》第11期,頁140-142,2007。[Zhu S.T. &. Wang H.(2007). Aesthetic Sprits’ Running Off in Current Culture. Academic Research. Vol. 11. pp. 140-142.]
  • 朱壽桐:〈論辜鴻銘的文學觀念〉,《江蘇大學學報》第1期,頁1-6,2008。[Zhu S.T.(2008). On Gu Hongming’s Literary View. Journal ofJiangsu University. Vol. 1. pp. 1-6.]
  • 朱壽桐、王暉:〈探索澳門文化建設的新理路審——關於澳門新移民文化現狀的調查分析〉,《澳門研究》第44期,頁93-96,2008。[Zhu S.T. &. Wang H.(2008). Discussion on the New Route of the Construction in Macau Culture: An Investigation and Analyze on the Situation of New Emigration Culture in Macau. Macau Research. Vol. 44. pp. 93-96.]
  • 朱壽桐:〈林語堂之於白璧德主義的意念沼澤現象〉,《澳門人文學刊》第2期,頁41-52,2008。又,《閩台文化交流》第1期,頁120-126,2008。 [Zhu S.T. (2008). Lin Yutang vs. Irving Babbitt-ism: Spirit Marsh. Macau Humanitas. Vol. 2. pp. 41-52. &. Cultural Communication betweenFujian a
  • nd Taiwan. Vol. 1. pp. 120-126.]
  • 朱壽桐:〈林語堂之於白璧德主義的思想鄰壑現象〉,《福建論壇》第7期,頁93-96,2008。ISSN:1671-8402 [Zhu S.T.(2008). On Lin Yutangand Babbitt-ism. Forum of Fujian. Vol. 7. pp. 93-96.]
  • 朱壽桐:〈論中國新人文主義思潮的文學品性〉,《南京大學學報》第3期,頁79-90,2008。ISSN:1007-7278 [Zhu S.T.(2008). On the Literary Feature of Chinese New Humanist Trend. 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Vol. 3. pp. 79-90.]
  • 朱壽桐:〈郭沫若早期詩風、詩藝的選擇與白話新詩的可能性——論《女神》集外散佚詩歌〉,《郭沫若學刊》第1期,頁39-47,2008。ISSN:1003-7225 [Zhu S.T.(2008). 又,《當代視野下的郭沫若研究》,成都:巴蜀書社,頁216-231,2008。The Options of GuoMoruo’s Early Poetic Styles and Arts &. The Possibilities of the Free Verse Written in the Vernacular—On the Poems Uncollected in The GoddessJournal ofGuo Moruo Studies. Vol. 1. pp. 39-47.] Also,  Guo Moruo Studies under the View-point of Contemporary (pp.216-231). Chengdu: Ba Shu Press.
  • 朱壽桐:〈面對新人文主義:魯迅與梁實秋的意氣之爭〉,《魯迅研究月刊》第11期,頁4-10,2008。ISSN:1003-0638 [Zhu S.T.(2008).Towards the New Humanism: the Emotional Debates between Lu Xunand Liang Shiqiu. Lu Xun Research Monthly. Vol. 11, pp.4-10]
  • 朱壽桐:〈新人文主義:西方背景及中國場域的概念論辯〉,《中國比較文學》第4期,頁34-43,2008。ISSN:1006-6101 [Zhu S.T.(2008).Neo-Humanism: a Study on the Contexts in the West and China.Comparative Literature in China. Vol. 4, pp. 34-43]
  • 朱壽桐:〈擺不脫的“意念沼澤”:林語堂與白璧德主義〉,《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第4期,頁111-119,2008。ISSN:1003-0263 [Zhu S.T.(2008).No Escape  from “the Thought Mud”: Lin Yutang and Babbitt-ism.Modern Chinese Literary Studies. Vol. 4, pp. 111-119.]
  • 朱壽桐、羅執庭:〈學者身份與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的學術背景〉,《甘肅社會科學》第2期,頁85-88,2008。ISSN:1003-3637 [Zhu S.T. &.Luo Z. T. (2008). Scholars’ Identity and the Academic Background in Research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Gansu Social Sciences. Vol. 2, pp. 85-88.]
  • 朱壽桐:〈“漢語新文學”概念建構的理論意義與實踐價值〉,《學術研究》第1期,頁138-147,2009。又,《中國社會科學文摘》第6期,頁72-74,2009;《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第2期,頁95-97,2009。[Zhu S.T.(2009). On the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al Value of Constructing the Conception of “Mandarin Chinese Literature”.Academic Research. Vol. 1. pp. 138-147. &.  Chinese Social Science Digest. Vol. 6. pp. 72-74. &. China University Academic Abstracts. Vol. 1. pp. 95-97.]
  • 朱壽桐:〈漢語新文學:作爲一種概念的學術優勢〉,《暨南學報》第1期,頁27-35,2009。[Zhu S.T.(2009). Mandarin Chinese Literature: ItsAcademic  Superior as a Conception.  Journal of Jinan University. Vol. 1. pp. 27-35.]
  • 朱壽桐:〈論漢語新文學文獻整理的地域性運作〉,《徐州師大學報》第1期,頁9-13,2009。[Zhu S.T.(2009). On the Regional Work in Sorting out Mandarin Chinese Literary Documents.  Journal of Xuzhou Normal University. Vol. 1. pp. 9-13.]
  • 朱壽桐、傅天虹:〈犁青詩思的認識價值〉,《華文文學》第1期,頁46-50,2009。[Zhu S.T. &. Fu T.H.(2009). On the Knowledge Value of Li Qing’s Poetic Thinking. Taiwan, Hong Kong and Overseas Chinese Literature.Vol. 1. pp. 46-50.]
  • 朱壽桐:〈文學研究:批評與學術的乖謬〉,《探索與爭鳴》第2期,頁27-30,2009。又,《新華文摘》第13期《論點摘編》,頁163,2009。[Zhu S.T. (2009). Literary Research: Paradox between Criticize and Academic. Exploration and Free Views. Vol. 2. pp. 27-30. &. Xinhua Digest. Vol. 13. p.163.]
  • 朱壽桐:〈“哈佛三傑”與新人文主義意念理性〉,《現代中國文化與文學》第6輯,頁32-38,2009。 [Zhu S.T. (2009). “Harvard Three Outstanding Heroes”and the Ideas Rationalism of New Humanism. Modern Chinese Culture and Literature. Vol. 6. pp. 32-38.]
  • 朱壽桐、景秀明:〈富有學術靈魂的開拓與“重寫”——評“十五”國家級教材《中國現代文學史1917-2000》〉,《中國雅俗文學研究》第2-3合輯,頁1-3,2009。[Zhu S.T. &. Jing X.M.(2009). Developing and “Overwriting” with Academic Souls—About “A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1917-2000. Chinese Elegance and Folk Literature. Vol. 2-3. pp. 1-3.]
  • 朱壽桐、王際兵:〈作家對於人物的反抗〉,《湘潭大學學報》第3期,頁111-115,2009。[Zhu S.T. &. Wang J.B. (2009). On Writer’s Revolt against Character.  Journal of Xiangtan University. Vol. 3.  pp. 111-115.]
  • 朱壽桐:〈新世紀文學走勢與傳媒決定論〉,《中國社會科學報》第1期,7月1日,B3,2009。[Zhu S.T.(2009). “Literary Trends in the New Century and the View –point of Media Decision”. Chinese Social Sciences Today. The first day(July 1). B3.]
  • 朱壽桐:〈“新人文主義”與“新儒學人文主義”〉,《哲學研究》第8期,頁31-41,2009。[Zhu S.T. (2009). “New Humanism” and “New Confucian Humanism”. Philosophical Researches.  Vol. 8.  pp. 31-41.]
  • 朱壽桐:〈空域背景的嚴重缺失——從《連心鎖》看文革抗戰文學有關朝韓想象的淺泛性〉,韓國《韓中言語文化研究》第21期,頁289-300,2009。[Zhu S.T.(2009). Heavy Deficiency for the Area Background: Viewing on the Anti-Japanese War Literature in the Period of the Great Cultural Revolution from? Heart-to-heart Lock and Its Imaging about Korea. Korea, The Journal of Study on Language and Culture of Korea and China. Vol. 21. pp.289-300.]
  • 朱壽桐、許燕轉:〈文化氣根現象與新移民文學心態——兼論澳門新移民文學中的文化氣根現象〉,《華文文學》第6期,頁18-23,2009。[Zhu S.T. (2009). Cultural Air-root Phenomenon and the Literary Mentality of New Immigrant Literature: also about the Phenomenon in Macau New Immigrant Literature. Taiwan, Hong Kong and Overseas Chinese Literature? Vol. 6, pp 18-23. ]
  • 朱壽桐:〈《流亡文學》與勃蘭兌斯巨大世界性影響的形成〉,《江海學刊》第6期,頁183-188,2009。[Zhu S.T.(2009) Exile Literature and Brandes’ Huge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Jianghai Academic Journal, Vol 6. pp.183-188. ]
  • 朱壽桐:〈星空不接納悵恨——觀粵語話劇《天琴傳說》〉,《澳門日報》11月19日,E3, 2009。[Zhu S.T. Star-sky Contains no Regrets— About Drama Legend of Tian Qin. Macau Daily, Nov.19, E3]
  • 朱壽桐:〈漢語新文學視閾中的澳門文學〉,《澳門日報》2月3日,F3, 2010。[Zhu S.T. Macau Literature in the View Field of Mandarin Chinese Literature. Macau Daily, Feb. 2, F3]
  • 朱壽桐:〈探討王蒙研究的學術理路〉,《理論學刊》第1期,頁114-117,2010。[Zhu S.T. (2010), Discussion on the Academic Route of Wamg Meng’s Research. Theory Journal. Vol. 1, pp. 114-117]
  • 朱壽桐:〈略談陳瘦竹學術選擇的悲劇性〉,《理論與創作》第1期,頁83-85,2010。[Zhu S.T.(2010), On Chen Shouzhu’s Academic Chose and Its Tragedy. Criticism and Creation. Vol. 1, pp.83-85 ]
  • 朱壽桐:〈”常”、”變”邏輯關係中漢語新詩的價值審視〉,《西南大學學報》第2期,頁32-33,2010。[Zhu S.T.(2010), Viewing on New Poetry in Chinesethrough the Logic Relation between“Constant”and“Change”.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Vol. 2, pp.32-33 ]
  • 朱壽桐:〈論中國現代文學的古典主義影跡〉,《文學評論》第3期,頁16-23,2010。[Zhu S.T.(2010), On Classicalist Trace i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Literary Review Vol. 3, pp16-23 ]
  • 朱壽桐:〈漢語新文學:一種文學範圍的學術呈現〉,《理論學刊》第6期,頁112-114,2010。[Zhu S.T.(2010), New Literature in Chinese: A Kind of Embody for Literature Range Scope. Theory Journal. Vol. 6, pp112-114 ]
  • 朱壽桐:〈新人文主義:在意念理性上展開思想〉,《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6月24日,第4版。[Zhu S.T.(2010), New Humanism: Thinking in Ideology Ration. Chinese Social Sciences Today. 2010.6.24, ]
  •  朱壽桐:〈漢語新詩於漢語新文學的學術辯證〉,《當代詩壇》,53-54。頁185-190,20/07/2010。
  • 朱壽桐:〈論漢語新文學的文化歸宿感〉,《學術研究》,8。頁143-148,01/08/2010。
  • 朱壽桐:〈談文學的活性經驗〉,《文藝爭鳴》,192。頁46-50,01/01/2011。[Zhu, S. T. (01/01/2011). On Literary Vital Exprience. Debating on Literature and Art, 192. pp. 46-50. ]
  • 朱壽桐:〈從詩人洛夫的身份談起〉,《當代詩壇》,55-56。頁213-216,15/03/2011。 [Zhu, S. T. (15/03/2011). On the Poet Luo Fu. Contemporary Poetry, 55-56. pp. 213-216. ]
  •  朱壽桐:〈漢語新文學的文化倫理意義〉,《文藝爭鳴》,196。頁137-143,15/03/2011。 [Zhu, S. T. (15/03/2011). Cultural Ethic Meaning of New Literature in Chinese. Debating on Literature and Art, 196. pp. 137-143. ]
  •  朱壽桐:(10/2011). On the concept of the New Literature in the Chinese Language in the visual field of world literature . Neohelicon, 38(2). pp. 437-453.
  • 朱壽桐:〈《紅旗譜》:本原歷史與階級話語的齟齬〉,《中國文學研究》,102(3)。頁50-54,07/2011。
  • 朱壽桐:〈試論中國新文化運動的“第三個中心”〉,《澳門理工學報》,14(4)。頁156-163,10/2011。
  • 朱壽桐(朱壽桐 第三作者):〈全球文明史互動發展的澳門範式〉,《學術研究》,12。頁1-10,12/2011。
  • 朱壽桐:〈古遠清《臺灣當代文學事典》序〉,《世界華文文學論壇》,4。頁49-51,12/2011。
  • 朱壽桐:〈無政府主義及其與中國現代文學的因緣〉,《天津社會科學》,1。頁103-108,2012。
  • 朱壽桐:〈漢語文藝的自由境界〉,《理論學刊》,1。頁115-119,2012。
  • 朱壽桐:〈重新理解文學批評〉,《文藝爭鳴》,2。頁44-49,2012。

 National Conferences

  • Zhu S.T. (2009). Chinese Language and Its Debating Skills.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Forum on Chinese Debate, Dec. 7, 2009. University of Macau.
  •   Zhu S.T. (2010).About the Deep-model in General Educ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Forum on General Education in Main China and Taiwan, Hong Kong, Macau. April..8-9, 2010. Jinan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Province, China.
  • Zhu S.T. (2010).New Literature in Chinese and Macau. Proceedings of the Conference on Modern Media and Literary Expriences in Taiwan, Hong Kong and Macau, co- hosted by Zhu Shoutong, April..27-29, 2010. In UM.
  • Zhu S.T. (2010).On “Farewell Brother”. Proceedings of the Centennial to Yin Fu,? June..10-11, 2010. Xiangshan County, Zhejiang Province, China.
  • Zhu S.T. (2010).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ight-type Department of Chinese. Proceedings of the Conference on Development of Chinese Department in the Eastern Asian, June. 20-21, 2010. Tainan, Cheung-Kung University, Taiwan.
  •  Zhu S.T. (2010).Lu Xun’s Meaning R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Conference on Lu Xun and the Left Union, July.10-13, 2010. Changsha,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Hunan Province, China.

Conference Papers

  • Zhu S.T. (2009). Literary Area Background in the May 4th Time. Proceedings of“May 4th”and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 April.23-25,2009.Beijing University.
  • Zhu S.T. (2009). On the Trend of Ideology of New Confucianism. Proceedings of Dialog and Civilization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 May 18-20, 2009.University of Macau.
  • Zhu S.T. (2009). Macau: The Cultural Meaning of Literary Memories for the Polis.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Forum on the Urban Development and Culture Preservation, August 17-19, 2009. Vencouver, Canada.
  • Zhu S.T. (2009). On the Area Background of Guo Moruo’s Creations.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World Congress of the International Guo MoruoAcademy,  August 26-28, 2009.Washington D.C., USA.
  • Zhu S.T. (2009). Heavy Lacking of Area Background. Proceedings of theLiterary Forum between China and Korea, April 25-26, 2009. Jiaxing, Zhejiang,China.
  • Zhu S.T. (2010).Macau Literary Ecology and Macaology. 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caology, April.15-16, 2010. in UM.
  • Zhu S.T. (2009).New Confucian Humanist Ideology Rational. Proceedings of the Fif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nfucianism, Dec..11-14, 2009. Zhuhai, GuangDong Province, China.
  • Zhu S.T. (2010).On the End-result to the Main China of the New Literature in Chinese.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ew Literature in Chinese, hosted by Zhu Shoutong, in UM, April 18-21,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