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與宗教學系在11月20日到21日舉辦了“海德格爾哲學在中國與日本的吸收”的國際會議。22位來自澳門、香港、大陸、日本、德國、奧地利的學者以線上會議的形式齊聚一堂,從跨文化與比較哲學的多重向度研討了海德格爾哲學對現代中國與日本思想的理論影響。

哲學與宗教學系系主任、特聘教授王慶節致開幕詞。在開幕詞中,王慶節教授總結了從1987年格雷厄姆教授編輯出版《海德格爾與亞洲思想》之後學者們在海德格爾在中國與日本的吸收史這一領域中取得的成就,並呼籲我們不僅將目光朝向過去,更重要的是面向未來,從追隨海德格爾之思到伴隨海德格爾一同思考。

本次會議涉及的主題廣泛而富有深度,內容包括了:高阪正顯的“ Michi的解釋學結構”;通過時間性的方式對老子的“恒道”所進行新的解釋;對Sein或being的中文翻譯的重新審視;作為對另一個開端進行探究的海德格爾的技術的問題之思;唐君毅對海德格爾哲學詮釋中的“忘”的概念;日本用以理解海德格爾的辯證法;西穀啟治的尼采理論及其對虛無主義的克服;西田幾多朗和牟宗三對海德格爾與凱西爾關於人的有限性與無限性的達沃斯之爭的貢獻;和辻哲郎對海德格爾的另一種共同體觀;海德格爾思想中存在哲學與跨文化哲學的相容性;章太炎與海德格爾的無論與對海德格爾的天命觀念的重新定位等。

這些富有成果的會議論文揭示了一系列東西方哲學交鋒時所激發的全新思想之境,以及疫情肆虐的大背景下多文化的思考方式如何説明當今人類應對諸疾病中的人文關懷、共同體的命運、技術時代中人的地位等前沿問題。這促使我們從海德格爾的“向死而在”中發展“由生而來”的哲學新思。

本次會議將東亞範圍內的海德格爾的研究專家聯結在一起,有助於強化區域內的思想交流和文化合作,進一步促進了澳門與世界的跨文明對話。澳門在歷史上是西方思想觀念與文化傳入中國的第一站,哲學與宗教學系將會繼承這一思想遺產,並繼續在中西方哲學思想的交流中扮演重要的會通橋樑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