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lendar of Events
M Mon
T Tue
W Wed
T Thu
F Fri
S Sat
S Sun
0 events,
0 events,
0 events,
2 events,
FAH-DCLL Academic Seminar: “Comparison of literature Texts and Research on the Evolution of Early Modern Chinese” by Prof. Zhang Meilan 人文學院中國語言文學系學術講座:“文獻文本比較與近代 漢語演變研究”- 張美蘭教授
FAH-DCLL Academic Seminar: “Comparison of literature Texts and Research on the Evolution of Early Modern Chinese” by Prof. Zhang Meilan 人文學院中國語言文學系學術講座:“文獻文本比較與近代 漢語演變研究”- 張美蘭教授
摘要:文本(Text),或因文獻刊刻版本不同,或因傳抄過程中輾轉引用,或因編修者個人的傾向不同,所處時代的影響,其流布方式多樣。文獻文本變革是語言變異的重要線索。尤其是同一文獻多文本、多途徑傳播,成為我們瞭解語言文化歷時演變的寶貴資料。不同版本用字、用詞及句法異同是漢語語言研究的重要材料。多版本綜合比較作為一種研究方法,也是尋找語言發展變化的一個重要視角。講座將以這一線索展開,說明近代漢語語言歷史變化的特點。
FAH-DCLL Academic Seminar: “Several Questions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by Prof. Zhang Mingyuan 人文學院中國語言文學系學術講座:“民俗文化研究的幾個問題”- 張明遠教授
FAH-DCLL Academic Seminar: “Several Questions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by Prof. Zhang Mingyuan 人文學院中國語言文學系學術講座:“民俗文化研究的幾個問題”- 張明遠教授
摘要:民俗文化包括民歌民謠,民間戲曲,民間風俗和生活習慣。民俗文化研究的歷史:鍾敬文先生的貢獻。民俗文化與文化人類學、社會學和藝術美學的關係。嶺南民俗文化研究的重要性以及可預期成果。民族文化研究的國際視野以及敘述開拓。
0 events,
0 events,
0 events,
0 events,
0 events,
0 events,
0 events,
0 events,
0 events,
0 events,
0 events,
0 events,
0 events,
0 events,
2 events,
FAH-DCLL Academic Seminar: “Quoting of the Shuowen Jiezi in the Explanation of the Shijing by Duan Yuzai’s Shijing Xiaoxue—–A Critical Study” by Prof. Lee Hung Kai 人文學院中國語言文學系學術講座:“段玉裁《詩經小學》 引《說文解字》釋經考”- 李雄溪教授
FAH-DCLL Academic Seminar: “Quoting of the Shuowen Jiezi in the Explanation of the Shijing by Duan Yuzai’s Shijing Xiaoxue—–A Critical Study” by Prof. Lee Hung Kai 人文學院中國語言文學系學術講座:“段玉裁《詩經小學》 引《說文解字》釋經考”- 李雄溪教授
摘要:段玉裁《詩經小學》為研究《詩經》詞義之著作,當中援引許慎《說文解字》以佐解《經》之處甚多。本文透過分析具體例子,從“細釋詞義”、“說明通假”、“明異體字”、“指出異文”、“引錄籀文”、“明古今字”六方面去說明段氏引《說文解字》釋《詩經》之作用。此外,對比《詩經小學》和《說文解字注》的有關訓釋,可知段氏研治《詩經》和文字學之理路。
FAH-DCLL Academic Seminar: “Why Chinese doesn’t have a major class of adjectives: A revisit based on new evidence” by Prof. Zhang Min 人文學院中國語言文學系學術講座:“再論漢語沒有獨立形容詞類:從比較證據及內部證據看”- 張敏教授
FAH-DCLL Academic Seminar: “Why Chinese doesn’t have a major class of adjectives: A revisit based on new evidence” by Prof. Zhang Min 人文學院中國語言文學系學術講座:“再論漢語沒有獨立形容詞類:從比較證據及內部證據看”- 張敏教授
摘要:在有獨立形容詞類的世界語言裡,形容詞的原型功能是直接作定語(名詞短語裡的修飾語),一般不能直接作謂語(它是動詞的原型功能)(Croft 1991、Hengeveld 1992)。漢語語法學界鑒於動詞、形容詞均可直接作謂語,傳統上將二者合歸「謂詞」;一些學者還認爲漢語的形容詞在句法層面也不能直接作定語。因此「漢語沒有獨立的形容詞類」成爲主流看法。上述看法在近年來受到一些直接的挑戰,如Dixon(2004)、Paul(2005、2015) 等(尤其是後者,論證頗有力度);此外一些針對確有獨立形容詞類的語言的研究也對上述看法構成間接挑戰,如Larson(1998)、Cinque(2014)等有關日爾曼語、羅曼語裡形容詞性NP/DP修飾語之別的研究。本講以現代漢語內、外兩方面證據說明,新近提出的反證均不足以推翻原有的看法。
0 events,
0 events,
0 events,
0 events,
2 events,
FAH-DCLL Academic Seminar: “Semantic Research and Dictionary Definitions” by Prof. Tan Jingchun 人文學院中國語言文學系學術講座:“語義研究與詞典釋義”- 譚景春教授
FAH-DCLL Academic Seminar: “Semantic Research and Dictionary Definitions” by Prof. Tan Jingchun 人文學院中國語言文學系學術講座:“語義研究與詞典釋義”- 譚景春教授
摘要:本文主要介紹語義研究對詞典釋義的促進作用。1.詞語的結構義和詞典釋義。詞義是詞本身具有的意義,而結構義是詞和詞組合後產生的意義。一般說來,一個結構所表達的意義總是大於各組成成分的簡單相加。也就是說,不是1+1=2,而是1+1>2。這“大於”的部分就是結構義。根據能否類推可以把結構義分為可類推的結構義和不能類推的結構義。不可類推的結構義有可能轉變為詞義。2.名詞的用途義。用品是名物詞中的一個小類,主要是指人們日常生活和生產勞動中使用的各種器具和工具。用品詞的詞義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或三種語義類別:用途、形狀、材料。釋義中有的只有“用途”一種,有的有“用途、形狀”或“用途、材料”兩種,有的“用途、形狀、材料”三種都有,取其中的最大值。用品詞的基本釋義方式可以概括為:表示用途、形狀、材料的詞語 + 類語詞。3.字面義與語境義的區分。字面義是指詞語字面上表示的意義,也就是詞語本身的意義。語境義是指詞語在一定語境中含有的意義,包括蘊含義、上下文義等。詞典釋義時要注意區分詞語的字面義和詞語的語境義,不能把詞語組合後蘊含的意義歸到某個詞上,也不能把上下文的意義帶進某個詞的釋文中。
FAH-DCLL Academic Seminar: “A Minimalist perspective on modification structures — A case study of the de-construction in Chinese” by Prof. Cheng Gong 人文學院中國語言文學系學術講座:““的”字結構的句法形態性質”- 程工教授
FAH-DCLL Academic Seminar: “A Minimalist perspective on modification structures — A case study of the de-construction in Chinese” by Prof. Cheng Gong 人文學院中國語言文學系學術講座:““的”字結構的句法形態性質”- 程工教授
摘要:對於漢語中的“的”,傳統語法中主要有兩種看法,一種認為它起定語標記作用(“的2”);另一種認為它是名詞化標記(“的3”),其所在短語與被修飾的核心NP屬於同位性成分。生成語法中對“的”則有限定詞(D)、標句詞(C)、賦格成分(K)等不同分析方式。本講認為,漢語中與定語相關的修飾結構的底層是]。其中“的2”是引入修飾語的功能語素,負責把其所在短語轉化為修飾語(Modification Phrase)(參看Rubin 1994,2003);“的3”則是輕名詞性中心語(n*),可由指代詞、否定詞、領屬詞和數量詞等成分擔任,語義上表現出確定性(specificity)。和 兩個短語由Chomsky(2001)所說的對合併(pair Merge組合在一起。在後句法階段,處於線性毗鄰局域的和語素在官話中減縮為“的”,形成合音(portmanteau)現象。
0 events,
0 events,
0 events,
0 events,
0 events,
0 events,
1 event,
FAH-DCLL Academic Seminar: “How to Understand Chinese World Order under Heaven” by Prof. Chen Jianhong 人文學院中國語言文學系學術講座:“如何理解中國的天下秩序”- 陳建洪教授
FAH-DCLL Academic Seminar: “How to Understand Chinese World Order under Heaven” by Prof. Chen Jianhong 人文學院中國語言文學系學術講座:“如何理解中國的天下秩序”- 陳建洪教授
摘要:十九世紀初期,黑格爾在其《歷史哲學》中提出,當時的歷史時刻屬於歐洲,屬於作為舊世界心臟的地中海,並且預言美國屬於世界歷史的未來。在黑格爾看來,中國屬於歷史的絕對開端,還沒有進入歷史演化的進程;美國則屬於未來,也還沒有在歷史卷軸上展開。如何面對現實主義、保守主義和自由主義等強勢西方理論,並在理論上積極建構中國作為世界秩序的重要主導力量,是中國在崛起過程中所面臨的必然思想任務。在此背景之下,傳統中國的天下秩序思想在當今中國以不同形式得以復活。本次講座將思考和分析天下秩序思想及其當代復興現象。
0 events,
2 events,
FAH-DCLL Academic Seminar: “Digital Humanities and Research Methods” by Prof. Zhang Zhiqing 人文學院中國語言文學系學術講座:“數字人文與研究方法問題”- 張志慶教授
FAH-DCLL Academic Seminar: “Digital Humanities and Research Methods” by Prof. Zhang Zhiqing 人文學院中國語言文學系學術講座:“數字人文與研究方法問題”- 張志慶教授
摘要: 數字人文的發展歷程,主要特徵;社會科學與人文學科研究方法的異同;一個研究案例(一篇論文)的討論。數字人文從人文計算演變來的。隨著互聯網的建成和發展,進入了數字人文的階段。最初是由幾個大學教授來做,到本世紀初的時候,學界開始做大量的這方面的研究。數位人文應該具備以下三個特徵。第一,是建立在資料庫基礎上,通過資料庫進行文本挖掘。第二點是文本的視覺化,文本的視覺化不是簡單的在論文當中放一些圖片或者影像資料。第三點是跨學科,既是社會科學與人文學科之間的跨越,也是文科與理科的跨越。也就是不能僅僅只用原來人文學科的思維和方法去做數字人文的研究。
FAH-DCLL Academic Seminar: “On the Value of ZHU Dongrun’s Talks on Tales from Shakespeare” by Prof. Lei Weifang 人文學院中國語言文學系學術講座:“朱東潤《莎氏樂府談》價值論”- 李偉昉教授
FAH-DCLL Academic Seminar: “On the Value of ZHU Dongrun’s Talks on Tales from Shakespeare” by Prof. Lei Weifang 人文學院中國語言文學系學術講座:“朱東潤《莎氏樂府談》價值論”- 李偉昉教授
摘要: 朱東潤20世紀初在上海《太平洋》雜誌發表的四篇《莎氏樂府談》,是中國學界細膩貼近莎士比亞戲劇文本開展批評的開始。這四篇《莎氏樂府談》洋洋灑灑兩萬餘言,充分顯示了作者對莎士比亞的專業認知,是現存篇幅最長、論述最細緻、最早獨立成章的完整的莎士比亞評論。其評論範圍涉及到莎士比亞的簡約生平、創作成就與不足、著作權、演員、戲劇佈景等方面,既有對《羅密歐與朱麗葉》和《裘利斯·凱撒》等名劇精彩細膩的文本分析,又有自覺的中西文學比較層面的真知灼見,首次讓當時讀者對莎士比亞的基本面貌有了較之以往更具體、更詳細的瞭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