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1日,受澳門大學人文學院中國語言文學系主任袁毓林教授邀請,北京大學杜曉勤教授開展題為“中國古典詩歌體格律研究法芻議”的學術講座。澳門大學中文系張月教授主持,校內外衆多師生參與講座,氛圍熱烈。

杜曉勤教授現爲北京大學中文系古代文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學教學與研究工作,兼任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中國唐代文學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孟浩然研究會副會長、《中國古典學》集刊主編。他出版了《初盛唐詩歌的文化闡釋》《齊梁詩歌向盛唐詩歌的嬗變》《六朝聲律與唐詩體格》《唐代文學的文化視野》《二十世紀隋唐五代文學研究述論》等專著,並在國內外學術刊物發表專題論文 90 餘篇。杜教授主持開發“中國歷代基本典籍庫·隋唐五代卷”、“中國古典詩歌聲律分析系統”等多種電子數據庫軟件。他曾獲“第六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社會科學)三等獎”、“第七屆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著作一等獎”(集體)、“全國優秀教育圖書獎”(集體)、“北京市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集體)、“北京市教育創新標兵”、“北京高校第五屆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比賽文科A組一等獎”、“北京大學傑出青年人文學者獎”、“第十屆北京大學最受學生愛戴的老師暨‘十佳教師’慈竹獎”、“北京大學教學優秀獎”等榮譽。杜教授於2009 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

在講座中,杜曉勤教授圍繞中國古典詩歌體格律的研究傳統、概念體系等娓娓道來。杜教授從《文心雕龍》等文獻中的“體制”引入話題,簡要介紹了中國中上古時期詩歌體格律發展歷程,並回顧北京大學中文系中國古典詩歌體式研究傳統和師承發展。基於前人研究的影響和鋪墊,杜教授分享了自己的研究心得和研究方法,並結合作品分析和個案研究,展示體格律研究法在六朝隋唐詩歌史研究中的應用前景。

杜教授指出,辨體對於中國古典詩歌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對詩歌的體式研究可以具化為詩歌體格律研究。從上古、中古至近古時期的詩歌韻律形態發展來看,先秦兩漢時期的詩歌作品更接近音樂文學的性質,存在詩、樂、舞三位一體的現象。這種音樂體系到了魏晉時期漸漸式微,詩歌的韻律形態由樂律期轉入音律期,而到了南北朝時期則逐漸建立起詩律體系,近體詩律體系正是濫觴於南朝的永明聲病說。杜教授由此進一步展開對於中國古典詩歌體格律的專題探討。對於五言詩律化的研究,杜教授採用了數字人文的方法,展示了“中國古典詩歌的聲律分析系統”對詩歌作品進行聲律分析和資料統計的成果,發掘了“單句律化”和“韻式律化”的現象。對於七言詩律化的研究,杜教授以岑參詩歌為例講解了唐盛中晚“齊梁體格”詩的詩律特點,以及唐太宗的“效庾信體”與庾信詩的體格律特徵。與“庾信體”的個人風格詩體不同,“唐初體”則是具有時代特點的詩體,杜教授從“楊王盧駱當時體”引發話題,再到以崔顥與李白詩歌作為盛唐古風式七律的雙璧,杜教授向大家展現了詩歌形態從初唐到盛唐的發展和轉變。最後,杜教授還討論了唐集編撰體例與唐人分體觀念、唐詩體式研究以及體格律與詩意表達之關係等多個專題。杜教授的研究視野廣闊,講座內容豐富充實,呈現了不同時代古典詩歌體格律傳承、演變、發展的複雜脈絡和多樣面貌。

講座引發了觀衆的積極討論,杜教授耐心細緻地回答了在場觀眾提出的關於格詩與律詩、數字人文、詩歌音樂傳統等問題。講座反響熱烈,並在學術交流的良好氛圍中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