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屆國際閩方言學術研討會於2022年11月18日至21日在澳門大學順利召開。是次會議由澳門大學人文學院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研究中心主辦,召集人是本校徐宇航教授。會議由人文學院院長徐杰教授致開幕辭,徐教授歡迎與會學者,強調澳門“三文四語”的環境對方言研究甚為有利,並提及澳大致力“第三隻眼睛看國學”,建立特色人文學科的理念。中文系陳忠、邵朝陽、張璟瑋,英文系蔡承佑,日本研究中心楊文江,教育學院龔陽等教授參與分場會議主持工作。本屆會議論文採用差額評審方式錄取,來自中國內地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山大學、廈門大學、暨南大學、華東師範大學、華南師範大學、陝西師範大學,港澳台地區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城市大學、台灣清華大學及海外新加坡國立大學、南洋理工大學、渥太華大學、悉尼大學等高校逾70名學者以線上、線下方式宣讀論文,另有超過200名學者以線上形式與會討論。
會議學術報告為期兩天,浙江大學莊初昇教授發表大會主題演講《閩北方言“弱化聲母”及“第九調”的來源新探》,分組報告議題涉及語義與句法、音韻與語音、文獻與文化、地理語言學及語言習得等領域。是次會議特設專家會談環節,在方言研究領域貢獻卓著的李如龍、施其生、張雙慶、甘于恩、邢向東教授分別就綜合分析、現象描寫等宏觀與微觀議題展開演講,為閩方言研究提供新的視角與方法。徐宇航教授以年輕學者身份致謝五位專家在方言領域開疆拓土、貽範後昆的首創之功。
會上澳大師生積極宣讀研究成果。徐宇航教授報告《廣東閩語的多功能詞“放”》,全面介紹廣東東部、中部、西部閩語“放”的多功能特徵,並對這種多功能特徵的形成機制進行考證;博士生戴瑜殷報告《語言接觸視角下的陽江方言多功能詞“去”》,梳理陽江方言“去”的用法與語法化進程,並對陽江境內閩、客方言“去”的語法功能進行考察,從語言接觸視角追溯“去” 的用法來源;碩士畢業生洪秋蘋報告與徐宇航教授合作發表《17世紀漳州方言文獻中的多功能詞“共”“合”“同”及其演變》,描寫“共”“合”“同”在漳州方言的語義和用法,並從層次分析角度探討其功能曡置與競爭演變特徵。碩士畢業生楊博瀚報告《閩北建甌方言的衍音詞》,從生成音系學的角度研究閩北建甌方言衍音詞的結構特徵和生成機制。澳大師生的報告向學界展示了中文系閩方言研究的規模與實力,為閩方言研究提供新的材料與理論參考。
會議閉幕式由澳大中文系系主任袁毓林教授致辭,袁教授感謝與會學者對研討會的支持,談及澳大中文系的特色及方言研究力量,期許各位學者繼續與中文系師生保持合作,共同推進學術發展。最後,本次會議召集人徐宇航教授總結發言,感謝襄助會務的澳大師生,預祝下屆閩方言研討會順利舉辦,並言明澳門歷史上商賈、漁民雲集,閩籍移民及閩方言在史料、文物、地名中皆有存留,澳門的方言史亦是閩方言發展史的一部分,希望學界關注澳門,再聚濠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