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大學歷史系雖然年輕,卻以廣博的研究領域、扎實且前沿的成果,為這座古老的城市增添厚重的文化底蘊,提升了澳門大學在全球人文學界中的地位。在過去的一年中,歷史系教師們持續深耕,出版專著、發表論文、建設數據庫等多面開花,並斬獲多個全國性的獎項,廣受學界認可,以此向澳門大學建校40周年獻禮。

4月,講座教授茅海建老師推出厚重的新著《戊戌時期康有為、梁啟超的思想》,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茅教授研究戊戌變法二十餘年,本書進入戊戌變法史研究的“深水區”,繼此前考訂重要史事、鑒注核心史料的工作之後,深入變法者的思想面貌中以錨定變法本身的性質,集大成、出新意。本書出版後即受學界矚目,入選三聯書店2021年“年度十大好書”等榜單。

9月,助理教授Catherine S. Chan(陳家怡)出版專著The Macanese Diaspora in British Hong Kong: A Century of Transimperial Drifting,由Amsterdam University Press出版。本書結合港澳史、移民史、殖民帝國史和城市史,廣泛運用各種史料,考察在英屬香港生活的土生葡人如何在日常生活與公共領域中構建起自己的身份認同。此書體現出澳門研究在新視野、新理論下的深厚潛能。除專著以外,陳教授還在Journal of Asian History(A&HCI收錄)等刊物上發表論文,深入探討葡屬澳門歷史。

講座教授王笛老師多年研究成都茶館,以微觀史見大世界。9月,他的經典著作《茶館: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觀世界,1900-1950》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再版;10月,他再出新著《那間街角的茶鋪》,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建立在浩繁史料基礎上而文筆靈動通俗,是一部踐行“為民眾寫史”的非虛構歷史讀物。本書入選人民文學出版社2021年“年度20大好書”、入圍《新週刊》首屆“刀鋒圖書獎”等。

系主任楊斌教授是全球史領域的著名學者,於11月推出專著《海貝與貝幣:鮮為人知的全球史》,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甲骨文工作室出版。此書是貨幣史、海洋史和全球史的三合一,以一種微小的海洋生物入手,研究所及涵蓋數千年和五大洲三大洋的廣闊時空,體現出全球史開闢新議題、展現新史實的突破能力。本書獲得社科文獻出版社“2021年度十大好書”、《新京报》“2021年度推薦書單”以及《中華讀書報》“2021年度不容錯過的20種歷史好書”等榮譽。另外,楊教授的舊著Between Winds and Clouds: The Making of Yunnan也被翻譯成中文《流動的疆域:全球視野下的雲南與中國》,本年5月由八旗文化出版,並入選“臺灣人文與學術”“2021年年度選書20種”。

12月,歷史系創建並公開“QingMaps”(大清地圖)的數字人文平台,由副教授Mario Cams(康言)帶領12名歷史系學生並在荷蘭萊頓大學協助下,歷時五年完成。“QingMaps”是一款用作地圖分析和研究的可視化交互式工具,使用者可以透過平台搜查到康熙(1721年)、雍正(1728年)和乾隆(1766年)年間宮廷所製作的三幅龐大地圖。平台提供至少69,450個地名並從中亞和東亞的多種語言轉錄為滿文和漢字且編入索引,共23,595個地方名稱能在上述的3幅地圖的其中兩幅中同時顯示出來,為歷史學研究提供了便利而強大的工具。

本年,副教授朱天舒在臺灣TSSCI和 THCI一級期刊 Journal of Chinese Ritual, Theatre and Folklore 上發表“Affiliating to a Communal Temple via the Statue of a Deity: Firecracker Societies in Macau, 1900–1966” , 研究澳門城市化進程中社團和宗教活動的發展變化,彌補澳門史和民間宗教史上的空白,並同時發表佛教藝術史論文多篇。助理教授Joshua Ehrlich(夜華)在Journal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A&HCI收錄)上發表論文研究印度與歐洲的知識交換,助理教授Tsang Wing Ma(馬增榮)在Journal of East-West Humanities上發文分析出土史料,也在新出版的The Encyclopedia of Ancient History: Asia and Africa一書中撰寫部分詞條。另外,王笛教授在《清華大學學報》、茅海建教授在《近代史研究》、杨斌教授在《海交史研究》、博士後王雨博士在論文集Resisting Manchukuo中都有論文發表。王雨博士校注傳教士李提摩太《時事新論》的专著也在本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