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代文學界翹楚、澳門大學(澳大)榮譽博士,對漢語新文學世界有極大影響。所著長篇小說《青春萬歲》、《活動變人形》等近百部小說,富於思想的魅力和向上的激情,反映了中國人民在近半個世紀的前進道路上的坎坷歷程,被稱為中國當代社會發展的一面鏡子。他的文學批評和文學研究也卓有創獲,深具影響。王蒙亦曾擔任第12屆、13屆中共中央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長、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等。王蒙於2009年獲澳大榮譽博士學位;2012年底,他應邀擔任由澳大和澳門基金會合作的「文學藝術家駐校計劃」首位駐校作家。

2012年,澳門大學(澳大)和澳門基金會合辦「文學藝術家駐校計劃」,首位應邀進駐澳大的駐校作家,就是中國著名作家、澳大榮譽博士王蒙先生。在駐校期間,王蒙進行了為期一個月密鑼緊鼓的訪問、講學、交流和寫作工作。期間,在澳門舉行了《從莫言獲獎說起》、《再從莫言獲獎說起》、《還從莫言獲獎說起》一系列圍繞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的主題演講,分享其對於文學、文學人以及文學創作的看法。此外,他還出席了澳大與澳門基金會聯合主辦的《王蒙文學專題研究》學術討論會、澳大中文系和南國人文研究中心舉行的《漢語人文學術的現狀與前瞻》國際學術研討會等一系列學術交流活動。期間,他更對澳大中文系提出三點期望:一是背靠內地面向世界,聯手港台和其他華人聚居的地域和國家,辦一個非常國際化也非常民族化的中文系;二是希望該系辦出研究澳門的特點;三是要逐漸形成自己的學派。

王蒙是中國當代文壇上創作成果最豐碩、最具活力和探索精神的作家之一,也與澳門淵源甚深,不但曾於1997、1998年兩度應邀來澳門進行專題演講,更於2009年獲澳大授予榮譽博士學位。不過,雖然王蒙已到訪過澳門不少次,但這次駐校期間,他還是走訪了不少新朋舊友,與澳門的文化界、教育界、媒體、政府機構、文學社團都進行了廣泛以及多層次的交流,他說自己完全感受到澳門各相關機構和社會團體都很重視、也很支持拓展文化生活,舉辦文化活動。在緊密的行程間隙,王蒙先生於百忙之中接受了《澳大新語》專訪,暢談這次在澳大駐校的感受。

記:記                   王:王蒙

記: 王蒙先生您這次來,有沒有感覺到澳門近年發展得很快,節奏也變得很快?

王:  我對此印象很深。因為我第一次來澳門好像是1997年,當時在氹仔人不多,有很多新樓房,有澳門朋友還開玩笑地建議我買一棟房子,說房子又便宜人又少。但這次再來到氹仔,發現人車都多了,商店也多了很多,我相信人口也增長了不少,我也聽說現在房價也比以前貴了很多。現在氹仔比過去繁華了,但沒了過去的安靜,你想找一個安靜的後花園或散步的地方也不容易,所以我很期待澳大遷移到橫琴島之後,校園會有更好的條件。

記: 澳門以往被認為過於平凡安靜,很難寫出好的文學作品。您怎麼看待這種說      法?

王:  文化創作有時雖源自社會動蕩並且被多樣的戲劇化經歷推動,但是也有安安靜靜、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創作,如美國著名意象派詩人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的創作生活就十分單純安靜,所以這不是絕對的。但我認為,澳門的生活挺有趣也很豐富,因為它融合了各地文化的影響,比如澳大教職員有的來自內地,有的長期在國外工作或受教育,有的來自港台、葡萄牙等歐洲國家,文化非常多元,我覺得澳大就是個有趣的地方。

記: 早前您對澳大中文系提出三點期望,聽了令人深受啟發。其中您提到澳門要找到自己的特色,那麼,您覺得澳門的特色在哪裏?

王:  地域劃分對文學的意義不是絕對的,不是說澳門的文學只研究澳門,北京的文學只研究北京,上海的文學只研究上海,這完全沒有必要。文字是相通的,比如魯迅就是中國的,不會有人把魯迅的文學劃分為浙江文學,雖然魯迅是紹興人、在北京生活和工作,在廈門也居住了很長一段時間。世界文學史也是這樣,比如蕭伯納、王爾德都是愛爾蘭人,但在英國他們仍會被人提及,因為他們都以英語寫作。所以澳門文學不僅是華文文學,還可以是華人文學。美國就有不止一個華人在用英語寫作,在英語世界影響也很大,像湯婷婷 (Maxine Hong Kingston)寫關於美國初期的華人勞工修鐵路的故事,還有譚恩美等。所以我希望澳門能充分利用自己的優勢,有自己的研究對象和自己的學派,希望澳門的文學更寬廣、更包容,也少點受意識形態和政治事件的影響。澳門的文學研究、寫作和教育完全可以做得非常好。我曾在一次講座中提到,澳門可以探討能不能辦一個文學獎,這並不是開玩笑,因為澳門有足夠的財力,也可以有足夠的權威學者參與。其實這(文學獎)也是需要磨練的,像瑞典文學院剛開始也沒有足夠的影響力,經歷了一百多年才逐漸成為世界權威品牌,它著眼於世界而不限於瑞典當地。所以澳門不是做不了,而是看我們想怎麼做。如果到了橫琴新校園條件更好的話,文化氛圍可以更開放,不單請一、兩位文學家,可以請一批文學家,互相切磋,可以增加大家對文學的興趣。

記: 澳門這幾年也很重視文化創意,希望在這方面銳意推進。而文學作為文創的核心部分之一,您覺得澳門在這方面應該做些甚麼?

王:  具體的我也說不上來,但這次來和一些朋友談到澳門的文學館,我覺得這些都是很好的事情。包括通過駐校藝術家,和全球藝術家建立聯繫、增加了解,這些都是可行的。據我所知,澳門基金會也在組織澳門文學叢書在內地出版。其實比較起來,文學方面的活動並不用花太多錢,出幾本書比請個歌星來表演(的花費)要節約得多,關鍵是要能把事情做出效果來,但不能急,要慢慢來。

記: 您曾擔任過文化部長,在規劃和制定政策、推動文化發展方面有豐富經驗。那麼,對澳門的文學創作,您有何建議或看法?

王:  我覺得政府行為或社會行為在文學層面能做的其實很有限。比如說,我們可以給作家一些支持,這種方法西方國家也在實行,我所知道的如澳洲的藝術理事會(Australia Council for the Arts)、英國文化協會(British Council)等屬半官方的機構,會給予藝術家一些財政上的支持。但內地其實也沒有什麼(文學創作)規劃,寫作哪有什麼規劃?作協也沒有規劃,內地做的比較多的,也許就是組織作家到處走走,採採風。還有些重大題材的寫作獎勵,比如說作品和社會生活有很大聯繫,像是比如寫油田的題材,可能會獎勵你幾萬塊,讓你多跑幾趟去了解那裡的生活。但國家做的事情不能太具體,做多了反而不好。寫作人一般不希望別人給他出題目, 應該讓文學自己安靜下來。

記: 最後,可否談談您對澳大新校園的展望?

王:  澳大新校園搬遷是一件很大的事,(搬遷後)整個情況會不一樣,有一個更好的校園,人的心也會更安靜下來,可能會有更多澳大師生參與文學研究、寫作或討論。我最大的展望就是希望(澳大)一定要把新校園利用好。

文學藝術家駐校計劃

澳大和澳門基金會攜手合作的「文學藝術家駐校計劃」邀請世界各地文學藝術界翹楚、領袖人物來澳交流,促進本土文學藝術發展,強化澳門與世界文學藝術對話的能力, 從而豐富和提高澳門居民的文化生活,提升澳大校園文化和文化素質教育的水準。「文學藝術家駐校計劃」一直被海內外大學視為培養學生人文素質與創作能力的重要手法,因此備受各地大學所重視。在駐校計劃開幕式上,澳大校長趙偉除了歡迎王蒙成為計劃的首聘作家,更透露日後該計劃將以澳基會和澳大名義,不定期邀請內地及國外著名文學家、高端藝術家駐澳大工作,增進學術文化交流,活躍校園氣氛,擴大澳門文化影響,豐富和提高澳大校園文化建設和文化素質的教育水準。趙校長更特別指出,與已實行類似計劃的其他大學相比,此計劃的特色包括:一、邀請對象為內地及國外文學藝術家或領袖人物,具無可爭議的社會影響和學術效應;二、邀請對象日後將擴大至藝術界,如美術、音樂、戲劇等,面更寬,影響更大;三、日後將創造條件,在澳大新校園建設專用場館,屆時集沙龍、展廳、工作室、研討會和咖啡館於一體,成為世界各地大學鮮見的不同於圖書館、資料館和博物館的永久設施,冀成為大學校園建設史上的亮點。

精彩剪影

媒體報導

2012-11-27 王蒙冀澳大辦有特色中文系, 澳門文創網轉引自澳門日報

2012-12-03 網絡發達致閱讀風氣減, 澳門日報

2012-12-06 澳門大學召開王蒙文學專題研討會, 香港新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