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澳門大學藝術與設計系2024/2025學年下學期的各項課程正式劃下句點。這個學期如同春日初綻的花期,學生們在創意的沃土中紮根、生長,迎來了屬於他們的「第一次開花」——在學術與實踐中共同綻放的豐碩成果。
本學期課程內容多元豐富,涵蓋藝術理論、媒介實驗、專業創作與學術寫作等多個領域,為學生提供了跨學科、多維度的學習經驗。
在博士課程方面,王玉冬教授主講的「藝術正典研究II:中國傳統」以英語與普通話雙語授課,深入探討中國藝術傳統的建構與當代表述,培養學生的文化視野與批判性思維。劉慶和教授與張彥教授分別教授的「藝術實驗II:中國媒介」則有水墨人物和山水兩個版本,引導學生透過對傳統材料與媒介的實踐探索,發掘中國藝術在當代語境中的創作潛力。
碩士課程方面,李軍教授與李伊晴教授分別以英語與普通話開授的「藝術專業寫作」課程,著重訓練學生的學術論述能力與研究寫作技巧,以及利用文字進行藝術創作的能力。Prof. Uros Todorovic 與周洪濤教分別以英語與普通話開授的「藝術展覽」課程,則帶領學生從策展實務出發,思考展覽作為藝術敘事與觀眾溝通的可能性。在實踐課程方面,張彥教授教授「國畫工作室專業實踐 I」,Prof. Michael Whittle 與周洪濤教授分別以英語與普通話開授「數碼與新媒體工作室專業實踐 I 」,李帆教授與 Prof. Uros Todorovic 分別以英語與普通話開授的「西畫工作室專業實踐 I」 ,共同為學生提供多樣媒介與風格的創作平台,啟發其對個人藝術語言的探索與實驗。
此外,藝術與設計系亦開設跨學科選修課「歷史專題研究」,由王玉冬教授與李伊晴教授分別授課,本課程從歷史與文化遺產的角度切入,拓展學生的人文關懷與研究深度。
學期期間,學生們積極參與展覽、講座、工作坊與專題匯報,將課堂所學轉化為具體成果,同時也在集體創作與批判性回應的實踐中,不斷鍛鍊協作能力與創意思辨。課堂之外的互動與對話,更為創意的萌發與反思提供了養分。目前,這一學期學生的學習成果,正在W32-G043、E34-G016展廳和E34 二層走廊熱展。
隨著學期結束,學生們即將迎來漫長的暑假,在休整與沉澱中蓄積下一階段的能量。藝術與設計系將持續秉持「基於偉大的創造」的教學理念,理論與實踐並重、傳統與創新交融,為學生打造多元而紮實的學術與創作平臺。
最後,謹以藝術與設計系主任、講座教授李軍的展覽前言爲寄語,為本學期的學習旅程畫下圓滿句點:
第一次開花
1594年,來自歐洲的耶穌會會士在澳門建立起遠東的第一所西式大學——聖保祿學院,它的原址就在现存的大三巴牌坊。聖保祿學院的“高級課程”有“神學”、“道德”和“藝術”(Curso de Artes)諸科,同時授予碩士和博士學位。
儘管那個時代的“藝術”與現在不盡相同,但聖保祿學院存在著貨真價實的藝術教育。義大利人尼閣老(Giovanni Nicolao,1560-1624)是耶穌會最早赴華的畫家,他在大三巴教堂繪製宗教繪畫,同時培養了著名的華裔畫家倪雅谷(Jacques Niva,1579-1638)和游文輝(Manuel Pereira Yeou,1575-1633)。 清初六家之一、著名文人畫家吳歷在澳門聖保祿學院修道,接觸並領略了西洋寫實繪畫的神韻。 事實上,最早將西方藝術引進中國的傳教士,包括利瑪竇、南懷仁、郎世寧、王至誠、蔣有仁,無一不是通過澳門的管道進入內地的。
直到40多年前,澳门的高等教育在沉寂了幾个世纪之后才重整旗鼓。 随着東亞大學被政府收購成為公立大學,1991年改名為澳門大學,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开始了。 2024年,新成立的澳門大學藝術與設計系(DAD)確立了進行與澳門於世界上的歷史文化地位相應的、融合中西與古今的藝術研究和藝術創造之學術使命,並開始招收第一屆藝術博士和藝術碩士研究生。
而今天,第一屆學生第一學年的學習成果,這些凝聚著DAD每一位老師的心血和智慧,以及每一位學生的勤勉和靈韻的作品,一件件正展現在觀眾面前。這裡,無論是西方古典油畫技法的研習,還是中國水墨寫生的創作,無論是綜合材料的實驗,還是數碼與新媒體的異構,無論是二維平面的繪畫還是延展空間的裝置,它們看上去迥然不同,但同時,似乎閃耀著同一種光芒。
這讓我想起,流經澳門大學的天沐河畔,生長著一種植物;在春天,枚紅、天藍、粉白、米黃、墨綠、深紫,不同顏色的花在同一棵植株上,爭相開放。
這不是奇蹟,而是一種現實的開始。
在澳門和澳門大學的土壤上,藝術正在開花。
澳門大學藝術與設計系主任 講座教授 李軍
2025年5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