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5日至27日,由澳門大學人文學院中國語言文學系主辦,中山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和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協辦的第三届大灣區中文論壇,在澳門大學人文學院成功舉行。本届論壇凝聚了粵港澳大灣區多個高校和學術機構的專家學者,以主旨發言結合「人工智能與中文教育」、「數字人文與灣區文化」和「語言教育與課程設計」主題發言,深入探討粵港澳大灣區中國語言文學領域的研究動態、教學革新和學科建設等專題,通過跨界對話,思考中文教育在科技浪潮中的創新路徑和文化使命。

大灣區中文論壇由粵港澳三地高校聯合發起,聚焦區域協同和創新發展,是粵港澳高校合作交流的重要學術平台,旨在推動中文學術研究、教學革新與學科建設,持續爲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融通和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注入動力。第一届論壇於2019年在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研究院召開,第二届於2023年在廣州中山大學舉辦。兩年後,第三届大灣區中文論壇在澳門大學圓滿落幕。

開幕式由澳大人文學院中國語言文學系張月教授主持,人文學院院長徐杰教授首先致辭,向與會同行表示熱烈歡迎,並介紹了澳門人文特色,强調作爲中西文化交融的多元城市,在澳門結合本土情懷與世界視野,可以「國學、漢學、華學」三重視角推動人文研究,彰顯多元學術的互補性與全球價值。繼而中山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主任彭玉平教授致辭,回顧了論壇歷史,立足大灣區中文論壇的凝聚力,在數字時代人文發展中,詩意「文學的熱度」能夠慰藉人心。隨後,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主任潘銘基教授致辭,圍繞人工智能在中文學術研究的應用,探討理性利用AI和探索其中文教育的邊界與價值,論壇主題呼之欲出。

論壇前半段由三場主旨發言組成:第一場,澳大中國語言文學系主任袁毓林教授開場,指出人工智能寫作工具正在顛覆傳統大學生論文訓練,過度依賴AI可能削弱寫作能力,大學生需強化批判性思維與學術倫理,將AI作爲「陪練工具」促進人與機器的互動學習,才能平衡效率與人文素養培養。彭玉平教授在發言中表示,從AI時代的詩歌創作中,觸碰詩人内心深處的靈魂振動、獨特感受和原創動力,即便技術編碼能夠組合模仿,終究不能替代人類獨有的生命體驗和不可抑制的情感表達。潘銘基教授主要闡述本科生畢業論文指導過程中選題分配困境和論文質量把控難題,建議通過調整志願機制平衡學生興趣和師資配置,嘗試改革,以有效改善教學結構矛盾。

第二場,澳門科技大學國際學院張洪明院長剖析了人文學科面對的挑戰與機遇,雖然AI在很多方面提高了研究效率,但概率模型無法替代人類在語境理解、文化密碼解讀與創造性規則建構能力,人腦的理據性編碼與人文智慧仍是不可取代的核心價值。華南師範大學文學院段吉方院長指出在人工智能快速發展與文科危機的雙重挑戰下,文學教育需堅守人文思辨與經典傳承的核心價值,通過跨學科融合與課程改革應對技術衝擊,警惕工科化管理思維對文科資源的擠壓,同時發揮不可替代的人文精神創造力與主體性。深圳大學人文學院馬自力院長既探討人工智能對學術倫理與論文創作的衝擊,同時強調中華文學需拓展海洋文明研究視野,可以通過史料整理與數據庫建設完善多元一體的文化框架。廣州大學人文學院禤健聰院長著重概述了立足粵港澳大灣區的語言學科在教學、科研與社會服務方面的實踐,通過語言資源開發、垂直語言模型建設與語文教材研究,促進人工智能時代語言學與社會需求的深度融合。

 

第三場,暨南大學澳門研究院葉農院長倡議從歷史角度看不同語言之間的學習交流,研究語言以堅守文化傳統的核心價值,同時開放心態接納新技術迎接變革。澳門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鄧駿捷教授主張通過澳門本地詩詞來深化大灣區人文教育,因爲詩歌承載的歷史文化認知和人性情感是AI無法替代的,雖然澳門在推廣本土文學教育方面有實踐,但仍需加強。澳大中國語言文學系龔剛教授發言則圍繞哲學敘事學理論,探討人類通過敘事行爲進行自我認知與精神建構的本質,嘗試揭示敘事在探索生命哲學與時間哲學中的核心作用。

在主旨發言后,論壇進入後半段三場專題發言,首先是「人工智能與中文教育」專題,從AI技術在文化創意到學科轉型,再到跨文化應用,落脚在教育實踐:廣東外語外貿大學中國語言文化學院陳恩維院長以《哪吒2》爲例,揭示AI助力文化創產業,探究無技術背景使用人工智能開展相關研究的過程和成果,實現由「學問」到「問學」模式轉變。中山大學(珠海)中文系系主任助理樊波成教授關注在人工智能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中文學科如何把握大灣區的跨學科機遇(如語言模型強化學習、方言數字化),同時應對人文思想價值弱化的挑戰。澳門大學人文學院助理院長張月教授講解在人工智能背景運用數據庫建構與社交網絡分析方法推進海外漢學與古代文學研究,博士生賴伶雙以楊貴妃史料數據庫爲案例,展現數字工具對傳統人文研究的創新路徑。香港城市大學中文及歷史學系呂家慧教授講述融人工智能進入教學的經驗,通過設計AI生成真假史料辨識、影評撰寫等互動作業,培養學生文獻批判與思辨能力,積極建立學術倫理規範,在跨學科合作中實現人文教育的創新。香港理工大學中文及雙語學系柯思慧教授分享教研實例,探討本科學術中文寫作中結合AI工具和教師反饋的雙軌模式,在平衡效率和學術規範之間,關切雙語環境下技能遷移的潛在價值。

其次是「數字人文與灣區文化」專題以區域視角銜接學科建設反思,技術應用鏈接語料庫建設,最終展望跨界人才培養:澳門理工大學語言及翻譯學院杜志軍教授結合「一帶一路」倡議推動國際中文教育的議題,陳述澳門與大灣區在新形勢下促進葡語國家的教育交流與科研合作的協同發展優勢。廣東技術師範大學文學與傳媒學院項裕榮教授討論中文學科建設與師範認證之間的矛盾,需要平衡學科專業性與師範教育的職業導向需求。廣東財經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張瓊教授聚焦人工智能時代,整合嶺南地方文化資源構建特色課程,培養學生人文素養和創意思維,强化在地文化認同與創新能力。華南理工大學國際教育學院單韻鳴教授圍繞大灣區粵語語料庫的建設與應用,展開語料庫在粵語文化保護、學術研究及技術開發方面的價值。澳門城市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馬明教授使用數字技術活化傳統文化與藝術管理的案例,在整合技術課程、跨學科資源、實踐平台等方面,呈現技術革新對文化產業人才培養的挑戰和機遇。

最後是「語言教育與課程設計」專題從空間拓展,到技術介入,再到科學實驗。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人文社科學院趙璞嵩教授和林成川教授介紹了通過戶外教學、在地文化考察及跨媒介連結,將文學課堂延伸至真實場景,激發學生對文本的感知與文化認同,實踐知行合一教育理念。澳門科技大學國際學院胡波教授分析了AI工具在高等教育中對學生解決問題、批判性思維、創造力等高階認知思維的影響。博士生肖詩俊對香港書面語進行研究,辨識粵語爲基礎融合漢語和英語的特徵,探索語音變體和身份認同的複雜關係。澳門城市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黃婧教授從實驗角度研究西南官話的發音特徵,探討詞重音在發音動作上的表徵一致性。

閉幕式由澳大中國語言文學系王思豪教授主持。袁毓林教授總結此次論壇達成五點共識:一是人性光輝無法掩蓋,人工智能不能取代人類;二是人工智能無法取代中文學科;三是人工智能無法取代中文教育;四是雖然無法取代中文學科和中文教育,但還應擁抱AI;五是在AI加持下,大灣區的中文教育明天一定會更好。凝練技術賦能與人文堅守並重的核心共識,大灣區中文教育將更具發展潛力。本届論壇不僅促進大灣區内高校在中文教育和研究領域的交流與合作,還爲未來的學術研究和教育發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經過思潮碰撞起伏,論壇順利落下帷幕。下一届大灣區中文論壇將由深圳大學人文學院主辦,期待未來的論壇推動大灣區高校擕手進步,共同書寫人文教育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