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8日,著名藝術家、中央美術學院徐冰教授在澳門大學的「做藝術是在做什麼?」主題講座圓滿舉辦。本講座由澳門大學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及澳門大學人文學院藝術與設計系聯合舉辦,講座持續2小時,線下及線上直播同步進行,總計4500餘位觀者參與了本場講座。
講座伊始,澳門大學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院長、澳門大學法學院講座教授於興中和澳門大學藝術與設計系主任、講座教授李軍分別致辭。於興中教授首先致謝徐冰教授並介紹了徐冰教授與澳門大學高等研究院的淵源,闡明了本場講座的特殊意義。隨後,李軍教授表示,徐冰教授此次到訪澳門的的兩場講座恰逢颱風卻又如期舉行,可謂「與颱風有約」——在送走物理颱風後,我們迎來了一場猶如思想風暴的「心靈颱風」。同時,李軍教授提及澳門大學藝術與設計系的課程就有徐冰教授的相關內容,以此激勵澳門大學的同學和從業者們:在當代國際藝術的場域中,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可以參與的,而徐冰教授就是我們的榜樣。
在講座中,徐冰教授以自身經歷引入主題,圍繞「藝術從哪裡開始」展開探讨:當代藝術的本質在於定義模糊且不斷變異。他認為,當代藝術及受科技與社會現場影響而持續變化,是一個「不成為領域」的領域,其特殊性在於它具備自我反省與自我否定的能力。我們似乎永遠無法觸及其本體,因此相關的教育與討論往往只能環繞於其周邊。藝術既離不開“藝”,也離不開“術”。技術是可見的,而藝術的部分則難以被人工智能取代。AI越發展,藝術越重要——藝術源頭問題的核心,源自我們作為「碳基生命」所擁有的複雜感知體系。
徐冰教授提出,當代藝術就像突然投入文化系統的一株「新冠病毒』,它打亂原有秩序,卻也可能激活新的認知可能性和創造契機。他強調藝術家的核心價值在於創造個人化的「藝術閉環」,並從自身創作實踐出發,藉由《天書》、《背後的山水》和《蜻蜓之眼》等作品,闡述如何在技術與藝術的張力中尋找靈感、如何在特殊視角來切入社會議題。同時,他倡導轉向「大美術」教育,以培養能將思想轉化為藝術語言、並適應未來社會的創新人才。
講座尾聲的現場交流環節,來自澳門大學不同專業的同學向徐冰教授表達了對作品的感受,並提出關於藝術創作、當代藝術生態的疑惑,徐冰教授與現場觀眾進行了交流。
此外,在講座前一日(2025年9月7日)下午,徐冰教授的《蜻蜓之眼》在澳門大學圖書館演講廳面向全校師生放映。該放映會是為次日講座特設的序章,《蜻蜓之眼》強烈衝擊了觀眾對真實、隱私與技術倫理的固有認知,構建了一個共同的感受基礎。許多觀眾帶著問題與思考離場,於次日講座上再聽藝術家的親自解讀。「放映+講座」的形式使影像語言與學術對話的相互呼應,構建出從感性體驗到理性思辨的閉環。
本次講座作為澳門大學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和藝術與設計系合辦的年度重要學術活動之一,體現了將當代藝術視為動態開放系統的理念,與積極打造跨文化、跨領域的藝術對話空間。它不僅促進了師生對當代藝術前沿問題的理解,也凸顯了藝術在人文與社會科學領域中的廣泛應用價值。此次活動的成功舉辦,為藝術理論與實踐研究開拓了更豐富的視野與更廣闊的發展可能,進一步強化了學術與創作之間的有機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