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見奔星勁有聲——紀念《吶喊》出版百周年展覽開幕式暨魯迅文學與漢語文化學術研討會”在澳門大學舉行。眾多學者、師生齊聚一堂,共同品味文學巨匠魯迅的名作,並從漢語文化的角度對魯迅文學進行了深度的探討。展覽由即日起至12月20日於澳大圖書館舉行,歡迎有興趣人士參觀。
澳大舉辦“魯迅文學與漢語文化學術研討會”
是次活動由北京魯迅博物館(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與澳門大學主辦,澳大圖書館、澳大中國歷史文化中心、澳大南國人文研究中心共同承辦。中央人民政府駐澳門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研究室副主任黃智虎致辭時表示,在國家的支援下,澳門正在加快“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建設,這次在澳大舉辦“紀念《吶喊》出版百周年展覽”,使澳門觀眾可以目睹魯迅的珍貴手跡,近距離感受民族魂的家國情懷和文學創造力,這對於澳門的人文建設、學術研究、思想交流等均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北京魯迅博物館(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副館長姜異新表示,在《吶喊》中,對於時代與歷史、對於國民性與人性,魯迅均以拷問靈魂的深度,給出了獨特的文學思考,達到了世界的高度,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是次活動能夠在澳門這個中西文化交融的前沿地帶舉辦,別具意義。
澳大中國歷史文化中心主任朱壽桐指出,《狂人日記》是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小說,開啟了真正的白話書面語寫作,魯迅對於塑造中國人的靈魂起到了重要作用。通過展示《吶喊》誕生全過程的文獻以及深入的學術研討,可以使人們更好地掌握魯迅現代漢語寫作之於中華文化的重要意義。展覽開幕後,北京魯迅博物館(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研究室副主任秦素銀為現場觀眾介紹展覽內容。
在“魯迅文學與漢語文化學術研討會”上,姜異新和北京魯迅博物館(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研究員劉靜發表演講,題目分別為《從“吶喊”到<吶喊>:論“破惡聲”之魯迅文學的發生”》和《<吶喊.自序>中的“金心異”》。在研討環節,澳大博士生各抒己見,發表觀點新穎、精彩紛呈的發言。最後朱壽桐總結表示,魯迅研究既是“顯學”,也是“險學”,澳大青年學子須苦練內功,勇涉“險”灘,在問學之路上像魯迅那樣攀登不止。
參與活動的代表還有澳大圖書館館長吳建中,紹邦書院代院長譚錫忠,霍英東珍禧書院副院長蔣怡,人文學院助理院長張月,中國語言文學系講座教授張健、副教授王思豪及劉鴻勇,中國歷史文化中心副主任鄭寧人,孔子學院副主任陳忠,歷史系榮休教授魏楚雄,圖書館助理館長梁德海,中國歷史文化中心兼職講師劉景松等。
朱壽桐(左)向姜異新致送紀念品
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