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示證及相關範疇學術研討會(The 3rd Conference on Evidentiality and Its Related Categories)”於2025年11月15日至16日在澳門大學成功舉行。本屆研討會由澳門大學人文學院日文系主辦、澳門大學語言學研究中心協辦。

本次會議期間,來自國内外二十多所大學的三十餘位學者分享並討論了最新的研究成果。論文作者的所屬大學包括(按報告順序):中央昆士蘭大學、瑪希隆大學、韓國外國語大學、(日本)東北大學、東京大學、富山大學、香港理工大學、北京大學、廣島大學、九州工業大學、東京科學大學、奈良大學、北京師範大學、赫爾辛基大學、首爾大學、香港大學、朱拉隆功大學、南開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大阪大學、中山大學、蘭州大學、美因茨大學、復旦大學、新疆大學、澳門大學、江蘇理工學院、西南交通大學。
研討會首先由澳門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兼語言學研究中心主任徐杰教授致開幕詞。徐院長介紹了澳門大學、人文學院以及澳大的語言學學科,並熱烈歡迎來自海内外的專家學者相聚澳大,共商學術。隨後,澳大日文系主任楊文江教授介紹了示證範疇系列研討會的歷史和本屆會議的情況。


15日上午進行了三場主旨報告。第一場是中央昆士蘭大學Alexandra Y. Aikhenvald教授的線上報告,由北京師範大學潘家榮教授主持。Aikhenvald教授探討了示證作為語法範疇如何反映社會文化實踐及知識的獲取方式。她指出,示證範疇在語言生態和社會變遷中扮演重要角色,並隨著社會媒體和新的信息來源的出現而演變。

隨後,來自瑪希隆大學和韓國外國語大學的Seongha Rhee(李星夏)教授進行了第二場主旨報告,由澳門大學楊文江教授主持。Rhee教授討論了韓語引語示證的策略性使用,強調這些語法形式如何從引語結構發展為多種語法標記,並在語篇修辭中發揮作用。他指出,這些策略性引語形式的使用推動了詞彙和語法的創新與語法化。

第三位主旨報告人是來自(日本)東北大學的Heiko Narrog教授,該報告由中山大學邵明園教授主持。Narrog教授探討了示證作為語言範疇的界定問題,梳理了日語示證範疇的研究歷史和最新進展,並討論了示證與情態等其他語法範疇之間的邊界與爭議。

15日下午至16日下午,與會學者分享了22場報告,對象語言主要集中於亞洲語言,包括漢語(普通話、粵方言、蕭山方言、雲南官話方言)、日語(共通語、福岡方言、高知方言)、韓語、泰語、安多藏語、日部嘉戎語、扎巴語、康家語、哈薩克語、鄒語、五屯話、澳門克里奧爾葡萄牙語,也涉及歐洲和非洲語言,包括法語及其他羅曼語、保加利亞語、班圖語及其他中非語言。報告的主題除了對各語言和方言示證標記的音系、形態、句法、語義和語用特徵進行描寫和分析外,還包括探討示證範疇與認識情態、驚異、自知、引語結構、時、體等其他範疇的關係,以及示證範疇的類型學和跨語言對比研究、語言接觸、歷史演變等課題。

16日下午的閉幕式由楊文江教授主持,Seongha Rhee教授與Heiko Narrog教授先後發表感言,潘家榮教授介紹了會議論文集出版的相關安排。最後,西南交通大學黃陽教授宣布第四屆研討會將於2027年由西南交通大學主辦。

“示證及相關範疇學術研討會”是國內唯一以示證範疇研究為主題的學術研討會,由潘家榮教授(北京師範大學)、楊文江教授(澳門大學)、邵明園教授(中山大學)發起,目前已舉辦三屆。前兩屆分別於中山大學(2018)和北京師範大學(2023)召開,以漢語為工作語言,參會者為中國學者且主要聚焦於中國境内語言。本屆會議則以英語為工作語言,參會學者和研究對象語言擴展至世界其他國家。